有一个商人,牵着两匹马去驮运商品。
一匹马走得快,踏实干活;一匹马走得慢,故意偷懒。
快马,被商人重用,驮运了更多货物。
慢马被商人嫌弃,随便给它一点货物,还苦苦哀求其走快点,怕误事。
到了一个小镇,商人很无奈地把慢马卖给屠宰场,牵着快马,继续赶路。
这就是有名的慢马定律——不愿意负重的马,就会失去价值。
从家庭来阐释“定律”的道理——母亲作为育儿主力,就是养马的人,需要深度思考,如何培养一匹快马;并以慢马为反面教材。
毫无疑问,长大后有出息的孩子,是被母亲重用的人。
01
“常常向孩子求助”的母亲,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家里穷,父亲教书度日,母亲种地,做针线活等,贴补家用。
有一天,他看到母亲舂米,非常吃力。
那时,舂米用具是一块长木板,一头连着一个木桩,一头脚踩,木桩下有一个石臼,里面放着谷子。木桩挤压谷子,把谷壳剥离下来。
李四光心疼母亲,就灵机一动,在木板上捆了石头,让木板相对平衡,只要用手按压,就能轻松舂米。
他和母亲去池塘挖莲藕,还学会了顺着莲藕成长的方向去找莲藕,因此提升了效率。
李四光有句名言:“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一个人在成长的路上,对什么都是好奇的,总是发现事物的不一样。这就是学习能力所在。
如果母亲打消孩子的好奇,认为 延续了千年的困难,是不可以打破的,是习以为常的,孩子就失去了学习能力。
引导孩子去打破常理,这会让孩子“冥思苦想”,从而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甚至走一些“旁门左道”。
激发孩子学习,也不难。那就是母亲常常示弱,遇到困难就让孩子来帮忙解决;或者母亲故意制造困难,给孩子去思考。
解决困难,就是给孩子一线希望,一旦希望成真了,就有巨大的获得感,学习的积极性就来了。
比方说,母亲把钥匙反锁在家,问孩子如何处理。
还比方说,母亲穿针,让孩子帮忙,找更方便的方法。
母亲用自己的无知,衬托出孩子的聪明,孩子大概率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02
“常常让孩子负债”的母亲,培养了孩子的赚钱、节俭的习惯。
在知乎上,有人问:家里借钱供我读书值得吗?
提问的人,正在上高中。
他初中毕业的时候,填报了一所私立的艺术学校。
被录取之后,他才发现,家里前不久打了一个官司,已经负债几百万了。
高中一开学,母亲就去外公家借了好几万。
得知家庭情况,又看母亲满是期待的样子,他开始愧疚,说:“花钱让我进私立真的值得吗,我觉得自己好差劲。”
很多的网友,都鼓励提问的人,只要提升了成绩,自己足够努力了,就没有辜负母亲的一片苦心。
我们也可以看到,提问的人,已经感受到了各种压力,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权衡利弊了。
回到现实生活,应该有很多人都经历了“借钱读书”的过程。
尤其是大学生,学费也许是贷款来的,从毕业的第一天,就要想办法去归还。
但是别以为,借钱读书是悲剧,而是看积极的一面。
古人说:“水不击不跃,人不击不奋。”
负债就如一座山,压在人的心头。压力之下,有了承受力,反弹力。要知道,喷泉,也是压力的结果。
作为母亲,不仅要让 孩子感受到穷的滋味,也要带着孩子去体验赚钱,学会如何节俭,理财。
早早知道赚钱的苦,孩子就有了一个全面的金钱观念,从而能够在成年后,把钱财留住,理性投资等。起码不会变成富家公子,挥金如土。
03
“常常让孩子当家做主”的母亲,培养了孩子的家庭观念。
有一个小伙子,叫刘秀祥,黔西南州望谟县的农村孩子。
他四岁的时候,父亲过世,母亲被现实打击后,精神失常。
一个破破烂烂的家,让他承受了很多的苦。不得已,他只能带着母亲去求学,兼顾赚钱。
08年,他被山东某大学录取。
现在,他是一位老师,也是为母亲遮风挡雨的人。
说起人生过往,他总是坦然地说:“是我的母亲,感谢他生下了我。”
他是不幸的,但是从成长的角度,他也是幸运的。
因为一直在自己主宰命运,因此他特别独立,也有自己的思想。对于家庭的责任感,他是特别强烈的。
作为普通家庭的母亲,早早把孩子当成家里的主人,听从孩子对家庭的安排,让孩子去运筹家庭。那么 孩子就成长特别快。
比方说,过节的时候,让孩子主持一次聚会;给孩子充分的话语权。
04
很多母亲,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快马加鞭”。
但是想一想,孩子都不是快马,而是习惯性偷懒,或者有条件偷懒的马,怎么抽打,都不会快起来的。
既要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力,也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立力,这是母亲应有的教育智慧。
简单来说,母亲在孩子面前,要学会示弱、装穷、让位。
母亲和孩子,往往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
母亲太强势,孩子就一直在母亲的影子下生活,失去了自己。
母亲适度弱势,孩子就强大起来,反而可以给母亲依靠。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