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转,揭开历史的尘封。这是一组珍贵的民国老照片,镜头聚焦于那些鲜少被文字详尽记载的底层百姓。
民国一座略显陈旧的玉石加工厂内,有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正全神贯注地忙碌于打磨机前。他身形瘦小,却透着一股超乎年龄的坚韧与专注。那是一张颇高的凳子,他费力地爬上去,稳稳坐定,双腿勉强够到踏板。
他的小脚有节奏地踩踏着踏板,每一次下压与抬起,都精准地控制着打磨机的力度。打磨机上的玉石在飞速旋转的砂轮下,溅出星星点点的碎屑,伴随着轻微的摩擦声,渐渐显露出温润的质感。孩子的眼睛紧紧盯着玉石,眼神中满是认真与执着,稚嫩的小手灵活地调整着玉石的角度,动作娴熟流畅,仿佛这不是一个初次接触打磨工作的孩童,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手艺人。
民国的街边,一个水果摊吸引着路人的目光。摊主是个身着褪色粗布衣衫的男子,他惬意地半躺在地上,身旁放着一副扁担,两头竹筐分别装着红彤彤的柿子和黄澄澄的梨子,摊位前还摆着些花生。
男子神色悠然,嘴角带着浅笑,没有丝毫因生计而起的焦虑,静静等着顾客上门,秉持着能卖多少是多少的心态,在这喧嚣街头,自成一道独特风景。
民国北平街头,人潮涌动,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挑着担子艰难前行。他穿着洗得发白、打着补丁的粗布长衫,脸上皱纹交错,双手粗糙干裂,却稳稳握着扁担。
扁担两头挂着他亲手制作的花卉,这些花色彩艳丽,从花瓣纹理到花蕊细节,都栩栩如生,似有蓬勃生机。老人身后是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古老的城楼与鲜活的花卉相互映衬,构成独特的民国市井画面。
民国路边有一名篾匠在摆摊,他挑的担子两头,装着竹篾和修理工具。不论是簸箕、竹筐等家用器具,只要是坏了,他都能修复。这也是一个独门手艺,每天走街串巷,虽然很辛苦,但每天都有收入,他脸上的笑容说明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
民国时期的街头,人来人往,喧嚣嘈杂。在街角的一处,一位身着粗布长衫的男子静静地坐在小马扎上,身旁的地上铺着一块干净的布,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折扇。这些折扇像是从时光深处走来的雅士,每一把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男子的家中世代传承着制作纸扇的手艺,岁月流转,这份匠心却从未改变。每一把扇面皆由他亲手绘制,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与情感。画中的山水,峰峦叠嶂、云雾缭绕,似能听见山间的潺潺流水;画中的花鸟,栩栩如生,鸟儿灵动欲飞,花朵娇艳欲滴,仿佛能闻到芬芳。没有两把扇面是相同的,每一把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承载着艺术的灵魂。男子的脸上洋溢着由衷的笑容,那笑容如春日暖阳,温暖而明亮。这笑容里,是对家族传承的自豪,是对自己手艺的笃定。
民国时期,一户人家的大门被人敲开。主人一看,门口站着一名男子。男子身上背着一个布袋,手里拿着竹板,边打边唱,唱的都是吉祥话。
在民国的老街上,青石板路蜿蜒曲折,街边店铺林立,行人往来不绝,生活的烟火气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中。
一位锔瓷匠人坐在街边的小板凳上,身旁是一个陈旧却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工具箱,里面摆满了各类工具,每一件都被摩挲得油亮,见证着匠人的无数个日夜。
踏入这片场景,热闹喧嚣便扑面而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人随意地坐着,有人静静地伫立,他们的穿着千差万别,从粗布麻衣到绸缎长衫,天差地别的质地与款式,无声地诉说着彼此身份地位的悬殊。而在人群的间隙中,一位大叔正穿梭其中,口中吆喝着,试图吸引旁人的注意,兜售自己的货物。
环顾四周,不难推断,这里大概率是民国时期乡镇里听戏或听评书的场所。也只有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才能打破阶层的界限,让人们忘却身份的差异,因着对传统艺术的热爱,自发地汇聚在一起。
细细打量这些人的衣着,大多打着补丁,面料粗糙,再看他们的脸色,或因常年劳作而带着风吹日晒的痕迹,或因生活的艰辛略显疲惫,不难看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着实不高。然而,当镜头对准他们时,多数人脸上绽放出质朴的笑容,还有些人露出惊奇的神色,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在繁华喧嚣的上海街头,一位卖烧饼的老板正切着大饼。他身着一袭浆洗得颇为干净的布衫,老板身旁,站着一位年轻的伙计,两人脸上都绽放着由衷的笑容。两人一边熟练地忙碌着手中的活计,一边偶尔低声交谈。
老板头上那顶帽子,款式老旧且与他的衣着风格并不相称,不知是不是匆忙间临时戴上的。此刻,老板嘴里正叼着一支烟,烟头已燃出长长的一段烟灰,摇摇欲坠。这情景着实让人捏一把汗,毕竟他身前面就是切烧饼的案板,万一烟灰不慎掉落进烧饼里,客人察觉后难免心生不满,拒绝付钱不说,还可能影响生意的口碑。
民国时期的街巷,一家独具烟火气的小吃、食品店闯入眼帘。店老板站在店中,手中紧握着一把锋利的菜刀,稳稳地立在厚实的墩子前,老板的面前,是一个挂满美味的架子,色泽红亮的烧肉、肥瘦相间的叉烧、皮脆肉嫩的烧鸭,还有油光锃亮的烧鹅,每一样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引得路人频频侧目,不自觉地吞咽口水。视线向右转移,一块竖写的广告语 “顺带” 进入视野,上面赫然写着:“华德狄斯耐,第一部五彩长篇卡通”。
在民国熙熙攘攘的街头,一家咸菜店扎根在街边,店门口的幌子随风轻轻摆动。
店内,一位老者正坐在柜台前用餐。他身着粗布衣衫,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可他的眼神却透着温和与宁静。他面前的饭菜虽简单朴素,却吃得津津有味。
柜台上,摆放着几瓶腌制好的咸菜。玻璃瓶子擦得干干净净,透过瓶身,能清晰看到里面色泽诱人的咸菜,或金黄,或酱紫,散发着独特的咸香,引得路人纷纷侧目,成为小店无声却有力的招牌。
柜台上方,挂着一只精致的鸟笼。鸟笼用细细的竹条编制而成,笼中几只小鸟欢快地蹦跳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为略显陈旧的小店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息。
在民国时期的一个冬日,天地间一片银白。房顶被积雪层层覆盖,仿若戴上了一顶顶厚实的白帽;树木的枝桠也不堪重负,被积雪压得微微弯曲,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冰雕艺术品;地面更是被雪严严实实地包裹着,一脚踩上去,便能听见 “咯吱咯吱” 的细微声响。
房檐之下,几位妇女围坐一团。她们身着粗布棉衣,神色间透着几分冬日的慵懒与惬意。面前摆放着一个古朴的大铁盆,盆中炭火熊熊燃烧,跳跃的火苗不时发出 “噼里啪啦” 的脆响,为这清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温暖与生机。她们就这样静静地坐着,享受着炭火带来的温暖,偶尔低声交谈几句,声音在寂静的冬日里悠悠飘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