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焦作日报
从一幅铁皮画说起
——走进陶三“大师工坊”
底部是火焰一般的红色,上方是土黄色的铁锈……这幅由金属边框装裱的“画”,色彩夺目,构图抽象,给人无限遐想。
“这幅画原本是焦作陶瓷三厂老隧道窑上的铁皮,纯粹岁月的痕迹,没有人为雕琢!”
2月8日,陶三文化艺术园(以下简称陶三)内,瓷二三陶艺工作室负责人杨喆指着墙上悬挂的一幅铁皮画解释道。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
老隧道窑上包装的铁皮改造而成的铁皮画。
这幅犹如抽象派油画一般的铁皮画寓意深刻:红与黄代表火与泥,寓意陶瓷的诞生;保留老隧道窑的火红色彩,寓意“火色”的来源;选取历史遗存设计犹如“标本”一般的画作,寓意老陶瓷厂的新生……
当日,记者走进陶三“大师工坊”区。3位陶瓷匠人、非遗传人已入驻。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室里,寻根焦作陶瓷文化,不断续写“火色焦作”新篇章。
走进瓷二三陶艺工作室 ——
杨喆向记者介绍柴烧技艺。
老隧道窑上的铁皮制成抽象画;通风加热管道制成展示台;锈迹斑斑的旧工作台制成茶桌……不经意间就能找到焦作陶瓷三厂的老印迹。这既是旧物利用,又是空间艺术,与该工作室内自然天成的柴烧瓷种和谐统一。杨喆介绍,柴烧被称作泥与火的直接对话。他的柴烧作品接受了火焰的留痕,接纳了灰烬的附着,有一种朴实、浑厚、古拙的美。
走进柯君丽的天目瓷博物馆——
柯君丽向记者介绍天目瓷茶盏。
李封窑天目瓷烧制技艺省级非遗传人柯君丽建设的天目瓷博物馆,由原焦作陶瓷三厂的旧瓷库改造而来,占地1100平方米,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焦作黑釉天目瓷的历史脉络;第二单元以焦作黑釉天目瓷的薪火相传为主题,展示了她15年以来制作的黑釉天目瓷部分作品;第三单元为传习所,用来研学、交流。
走进王亮亮的泥创空间——
王亮亮向记者介绍黑陶工艺品。
“我的工作室原本是焦作陶瓷三厂的模具房!”王亮亮说,他出生在拥有千年黑陶传承历史的沁阳市山王庄镇盆窑村,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黑陶制作,如今是盆窑黑陶制作技艺非遗传人。“守正创新,努力把黑陶艺术发扬光大!”他说。
未来,陶三“大师工坊”将汇聚全国陶瓷行业更多的优秀艺术家和匠人,打造集非遗传承、教育培训、创意研发、交流交易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军/文 王梦梦/图
20位“焦作名师”形象惊艳亮相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013
-- 点击关注 --
总值班:陈 彬 统 筹:王 鹏 梁易凝
责 编:聂 楠 审 核:丰舒潍
编 辑:刘冠宇 校 对:黄小霞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