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永远敞开的门

彦伟

有人说,人退休了,有一扇门将在身后徐徐地关闭。

退休前,也曾有人对我讲,工作着是件美好的事情。当时,成天忙忙碌碌,还经常加班加点,到觉得,一段工作感到累了,也就到了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想象不出它有什么美好可言。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真正意识到了这句话的涵义。一个人能有事干、能在从事的岗位上工作着,确实是一种说不出的美好。

去年深秋的一天早晨,我离开了工作四十多年的工作岗位。当我离开办公室,走出公司的大门的时候,站在高架桥下的十字路口上,回望着身后熟悉的大门,许多往事好像就在昨天。

1983年冬,我从部队回到了依恋多年的陶镇,安置在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陶瓷厂——山东博山陶瓷厂。博山陶瓷文化底蕴浓厚,博山的山头镇素有陶镇之称。每天清晨,我都踩着镇上的匣钵路、沿着古老的匣钵墙,到老窑旁的早摊上,或喝一碗豆浆,或吃一碗豆腐脑,在朝阳的沐浴中步入厂部的大门。傍晚,在夕阳的陪伴下,沿着这条匣钵路走回家中。这条匣钵路,我走了10几年。在这里,我结识了和蔼可亲的老领导、相处融洽的同事、勤老质朴的窑工,陶镇古窑村的人生感受,萌生了对陶镇古窑文化挖掘的愿望,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炼火的闸门,一度燃起了我写作的热情。我选定了注定写不尽的陶镇古窑的故事。工作之余,忙里偷闲琢磨着写点东西。时常,深更半夜肚子里有了点小东西,就一骨碌爬起来,匆匆记录下来。在这条古老的匣钵路上,我踩踏出了一串串古今故事,踩踏出一个个古今人物,于是便有了100多篇以陶镇为背景的文字。

颜神古镇,我深深感激着。所以在闲暇之余,一有小感触,就匆匆写下来,《远去的古圆窑》《老窑》《陶镇的墙》《窑神庙》等渐渐地在报刊露面。有的编辑还写来长信,热情地指导着我,并建议我往某某报刊投稿,一些较有文化底蕴的文字开始在报刊推出,从《远去的古圆窑》到《穿越千年的梦想》……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山东文学等刊登,有的还被收入《新散文诗选》等数种书籍。还与延华弟出版散文集《春天的梦》《古窑韵事》。

我再次离开颜神古镇时,也已在这里工作了15个年头。那是1998年1月的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我从厂里开完会,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家里,已是凌晨四点多。这次会议之后,我已经到了新的单位了;虽然离开了陶镇,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却让我有机会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陶瓷人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时刻,振兴中国陶瓷的责任与担当和创新发展的精神,激励着我还是拿起手中的笔,这便是最初的一篇《寻找阿基米德的支点》,跟着又写了《做大更要做强》。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文字,用以记录时代,积久就有几十篇。

从生活中发现美,在经历中体验真。一座城市为什么值得人们留恋往返,因为那里有值得人们可留恋的地方。陶瓷便是这样一座城市的代表之一。正是这样的荣耀,着实都在触动着我的心灵。《从城市名片到国家名片》脱稿后,很快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成为诠释中国陶瓷企业创新发展的案例。中国陶瓷如同一张独有魅力的“国家名片”,在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中,屡担重任,相继在外交活动中亮相,书写着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新篇章,所以我不惜笔墨,把这张“国家名片”推向《闪耀世界的国家名片》,也把我的写作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瓷不仅是我写作的园地,更是我心灵的精神家园。正是有着这个心灵的精神家园,尽管在这信息飞速发达、浮躁近利的世界里,让我始终保持着一种灵魂的清静与清醒。

作为一名出生在陶镇的作者,通过陶瓷这样一个繁茂的园地,在提高自己的同时,我还结识了不少或远或近的朋友。它是友谊的港湾,我珍视这多年来的友谊。因为只有不断地行走在陶瓷的精神家园里,我的写作才会踏实稳当自信!

芳华留不住,岁月已白头。曾经的追风少年,一晃就到了退休的年纪,无需太多的送别,收拾好所有的东西,走出办公室,扑面而来的就是真实而沸腾的生活。我知道那些熟悉的键盘声和办公室门前匆忙的脚步声,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从我的脑海里慢慢地隐去;“留恋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岁月回眸,一个个平凡还有充实的日子飘然而逝,沉淀下来的是感恩的心、眼中的光、生活的美。

鲁迅说过,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成长的喜悦,逆境的彷徨,一切都交给昨天,感恩这个时代,感恩曾经的岗位,它是我的理想开花结果的地方,同时也是我开始全新旅程地方,我看到,又一扇理想之门正在慢慢向我敞开。

一天,在去往博山的路上,战友邀我去红叶柿岩看红叶,说是看红叶,其实是借此为我的离岗接风洗尘。我婉言谢绝了。决定去看颜神古镇的老窑。于是,我随机改变了日程,再一次来到颜神古镇,看到了高高矗立的古镇老窑。我当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就叫做《高高矗立的古镇老窑》。走在颜神古镇的老街上,看着沧桑的古圆窑、斑驳的匣钵墙、古朴的古民居,当时我就在想,退休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放慢脚步,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欣赏身边的风景。从此,就是一个最长的假期,人生最后的三分之一,更多的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创造,去体会,去探索,去实现,谁说退休的日子就是毫无变化的重复,当你一个全新的身份拥抱世界,你会发现,前面等待你的也是一段全新的旅程,这也是人生的又一个崭新的开始。这里承载的丰富记忆,总能让人缓一缓,慢一慢,让心头的思绪也静一静。见证当年的老窑和陶镇蝶变为家乡人与艺术亲近的人文佳景……无论我身在何处,都觉得与陶镇紧紧相依。每当我的文字靠近它们时,我就不禁想到在镇上遇见过的人,想到镇上的窑火,想到游客接踵摩肩的热闹景象。退休了,时间相对充裕了,还有更多的古窑韵事讲下去。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件件感人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过往的一切人和事,看似旧相识,有的已在文章里描述过了,有的还在继续存活下去。

冬日清晨的阳光从窗外射进来,照在桌面上,感到格外温暖。窗台上的一棵白菜花开得正艳,是我一周前做菜时留下的:一个很小的菜心,把它浸在水里,花叶便青葱可爱。看看绿叶,整整文稿,也算乐在其中。这使我想起朋友的话,如果只把盛开的牡丹看成是美丽的,而忘记了小草的青绿,这只是一种浅显。由此联想到人们的退休生活,即使你退休了,也不必绝其生路,有一扇门永远为你敞开着。当你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当你把可口的饭菜端给家人,给家人带来了快乐和安宁,当你打完一趟拳,迎着朝阳走出小公园开始一天的生活,在看似简单平常的生活里,不也敞开着一扇门吗?

前不久,去济南参加山东省第四届青未了散文奖颁奖典礼,后又参加小说创作训练营,很是受到些启发。回来后已将《颜神古镇》编定成册;从生活的记忆中,不断抄写出来的短文,也便陆续发在“齐鲁壹点”上的“孝妇河畔”,我还特意为他起了个名称:《人间瓷话》。陶镇老窑,似乎有些单调和专业,人间瓷话,更为宽泛些。由此,小说《壁虎》也就理直气壮地完全有理由在上边发表了。

创作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一次体验过程。写到烧饼炉,自然想到在陶镇时所吃的早点,豆浆、豆腐脑、油粉、小米粥、肉素火烧、肉素油饼。凡这些,都是极其香甜可口的;都曾是我写作的极好素材。据说,有的还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传得极远。我的一位张姓老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边让老伴从病榻上将他扶起,用颤颤巍巍的双手,从枕旁拿出他的长篇小说《陶之梦》,为我签名赠与,一边还念念有词,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再到古镇吃上一回的地道的肉油饼、热油粉。一个小小的愿望,竟成了张老一生的梦想。

后来,我每次来到古镇,就想起了我的那位老师。

简介:

冯衍伟,又名冯彦伟,男,山东博山人,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政工师。入编《淄博文化艺术人才名录》。下乡、入伍、当工人,历任部队(兼职)新闻干事、军报(见习)记者、企业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办公室主任、纪委书记等职务。长期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尤致力于陶瓷和古窑文化题材的挖掘创作,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前卫报》《大众日报》《山东文学》《青年作家》《新大陆》等发表报告文学、散文、小说上百万字。获济南军区优秀新闻工作者、淄博市优秀政工干部等荣誉称号。作品多次获奖,有的被编入数种集子。出版散文集《春天的梦》《古窑韵事》。主编《华彩乐章》《华彩乐章·第二部》《华光陶瓷大事记》。文集《古窑韵事》荣获淄博市优秀文学奖;散文《故乡的炉火》荣获2007年度山东省“五一”文化奖,《街西头的老屋》《颜神古镇》入选人民日主办的《人民周刊》中国好文章。

壹点号孝妇河畔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