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沟通便捷。近来,笔者就在抖音平台上收到一位来自河北的陌生朋友的留言,内容与胶东姓氏迁徙及历史区划有关。
当时,我们发布了一条莱阳市冯格庄街道范围内有不少“明代军屯”的介绍,里面提到了明清时期老莱阳县的部分“乡”和“社”的名称。那位朋友大概是触景生情,便留言询问我们:“(明)永乐二年登州府来(莱)阳县岭全社错河乡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看到“永乐二年”和“莱阳县”这个地点,笔者不仅想起以前在网络上遇到的一群特殊寻根者——他们通常来自河北、山东交界地带,族谱都记载明初从登州府莱阳县某乡某社迁徙而来。这一情况,很可能与《明史•食货志》中所提到的“徙登、莱、青民於东昌、兖州”有关。
因此,读了对方的留言之后,笔者很自然将之与“河北及山东西部”联系在一起。而交流之后得知,他姓王,其家族的确是明初从莱阳迁徙到河北,始迁祖名为“王士友”。
对照《莱阳县志》的记载,他所说的迁出地点“莱阳县领全社错河乡”,正确的顺序和写法应是“莱阳县嵯峨乡岭前社”。
在明代和清代前期,老莱阳县共设有“十四乡”,嵯峨乡即之一。该乡应是以莱阳中部的“嵯峨山”命名,其辖区横跨现莱阳、莱西两市,面积较为辽阔。清雍正末海阳县建立之后,由于林寺、行村、嵩山及青山乡析出,老莱阳县便将原来的嵯峨乡分为东西两片,称作“嵯东乡”和“嵯西乡”,延续至清末。
根据记载,嵯峨乡共辖有十六个社,其中东八社为:望埠社、下庄社、众水社、团汪(旺)社、荆山社、北黄社、谭山社、中荆社;西八社为:坊(方)里社、索兰社、孙太社、辛庄社、冯北社、岭前社、白庙社、曲庄社。
总体而言,上述社名的指向都较为明确,因为很多地名如今也在使用,如团旺、北黄、谭山后、中荆、方里、索兰、孙太庄、冯北、白庙等。参照地图方位不难判断出,嵯峨乡“岭前社”指的应当就是现莱西市姜山镇岭前村周边区域。但由于一个“社”往往下辖众多村庄,这支王姓人更具体的迁徙地点暂难判断。
此外,从常理推断,这支王姓人应当早在明代之前就已定居莱阳。而在《莱阳县志》当中,主要就列举了一支明代之前的王姓,即蚬子湾王氏。县志原文称:“金元故家,王氏,进之后,初居九区泊南村,嗣徙六区蚬子湾,散居城内及三区辛庄、六区南众水、穴坊庄等村。”以此来看,这支迁徙河北的王姓人,似有可能与蚬子湾王氏有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