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张灵甫这个人,我们大陆官方有清晰的定位:虽然抗日有功,但作为内战急先锋是有过的,在苏鲁解放区大肆屠杀军民欠下累累血债。

长期以来,张灵甫是我们立场对面的人,在孟良崮战役中被我们英雄的华野战士击毙,死得其所,但就这么一个人,在大陆境内就有多处祭典场所。

在击毙张灵甫的孟良崮,两个县的景区争相拿张灵甫开发景点吸引游客,孟良崮景区的游人祭典张灵甫惹粟裕大将的儿子发怒,给山东省相关方面写信指出不妥之处。张灵甫被打死后,埋在沂南境内当时叫野猪旺的地方,现在沂南一个村民羊圈下说坟里埋着张灵甫曾一度成为社会热点。1949年解放军攻入南京的时候,在玄武湖岸看到了张灵甫的坟墓。2003年,张灵甫的海外遗孀在上海为其建了一个衣冠冡,2010年10月10日,张灵甫的出生地,现在的西安长安区东大村,又为张灵甫建了与原配夫人的合葬墓,今天就说一说陕西的这个张灵甫的合葬墓。



根据网上消息说,这个陵园的开园是在2010年10月10日(不知道他们选这个日子是不是有特别的意义),他们从孟良崮上取回来一包土,代替张灵甫的尸骨,建了一个与张灵甫的原配夫人合葬墓。起初说,这个墓地占地2亩,花费60万元,规模超过了民国时期所有的将军墓。后来他们解释说,60万元是他们村公墓建设的费用,张氏夫妇的合葬墓只花了2万元。因为西安的一个高校建设,征用了他们村的公墓地,所以他们另选了15亩地作为村里的公墓,因为村民不愿意迁坟到这里,就为张灵甫建一个陵园,想着也算是为了吸引游客发展地方经济。

从实际调查来看,这个公墓在入口处建了高大的牌坊,上面写的就是张灵甫的陵园标志。在墓地内,张灵甫的墓地就占了2亩地,还与其他村民家的坟地独立隔开,与其说是公墓,不如说是张灵甫的专用墓地。





在这个张家专用墓地区,他们不但建了漂亮的亭子,还专门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差不多一年四季常有花开,树木常青。他们在入口处,还专门树了一个歌功颂德的石碑,在七言长诗的碑文里,他们写着:“涟水淮阴浮成影,孟良崮上枕悲声” 、“四十四春酬家国,陈毅惋惜悼英雄”、功过留踪山河鉴,天地有灵日月评”。

这样的碑文内容就该说道说道了:涟水淮阴浮成影这一句,肯定是指的在淮阴和涟水这两个地方,张灵甫率军与我们的新四军作战,史料上记载,张灵甫率74师首先攻占了苏鲁解放区的首府淮阴城,在涟水县与我军进行了两次惨烈战役,把我们的6纵几乎打残建制了,碑文里说“浮成影”,是忘不掉“功劳”呢,还是成了纪念碑的浮雕?孟良崮上的悲声是怎么回事呢?是谁在悲?至于酬家国,内战时期他酬的是哪个家国呢?至于陈元帅的惋惜,那就完全没有这么一回事,陈元帅在他的诗文说: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哪里有惋惜张灵甫的意思?

据说写这七言长诗碑文的人还是当地作家协会的名人,肯定是有头有脸的人才有资格在这么大的石碑上写碑文,这个人还敢把名字特意刻在碑文的后面。在坟前主碑背面的记事碑文里就更离谱,碑文内容里说:四十四岁早殒,致使军失良将,国失栋材,岂不痛哉!吾等村民以将军为荣光,后辈楷模,愿共效将军忠贞为国精神。

军失良将,谁的军失了良将?国失栋材,又是哪个国呢?他们村民要把张灵甫当成荣光,还要让后辈当成楷模,这也太离谱了吧,如果历史不详细记录,若干年后的人们就不知道东大村是什么组织了。





这个所谓陵园落成于2010年,规模超过所有民国时期的将军,直到2016年发生了泼漆事件,事情的了转变。

2016年10月20日早上10点左右,据说是一个在国外生活的王姓朋友,听说陵园的事情后,专门从国外回来,在张灵甫的墓碑上泼了红油漆,还写了几个字。造成社会热点新闻后,当地相关部门才下来调查,经过相关人员实地调查后,公布处理结果说:建陵园的事情完全是村里的人搞的,上面不知道,以违反丧葬制度进行了处理,随之而来的整改是把牌坊上的字用铜牌掩盖起来,标明是东大村的公墓;墓里里张灵甫的四张照片移走了;围墙也折了,还移走了标名张灵甫故居的大石头。整改的结果只是让这个墓地更像公墓,专门为张灵甫建的墓地设施和规模基本上没变化。

为什么不改改碑文呢?难道是怕砸了这两块石头要另花钱吗?60万都花了,真想整改,还在乎这两块石头?

更重要的是,改变这个陵园状况的,为什么是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来提醒的?当时泼漆事件出来后,还有律师出来强调说这是破坏私人财物罪。直到现在,我们国内生活的人,还时不时地有人去这个地方参观,一年四季都有献花的,我们是不是要该反思点什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