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揣着满心的期待与学习的热忱,投身于“生态杯”全国书法展的网络展示,准备细细品味那些获奖佳作。可当目光落在第二件作品上时,心头的兴致瞬间像被泼了冷水,一下子消散了许多。
“生态杯”全国书法展获奖作品 这件位列展示第二的作品,本应是评分颇高的上乘之作。然而,它身为行书作品,却出现了多处刺眼的错误,实在让人哭笑不得,满心无奈。要知道,对于书法家来说,就算对古文字的钻研没那么深入,可像这般基础的用字失误,实在不该发生。 这件作品的问题一目了然,下面我就挑其中三个典型例子来说说: 一、制
获奖作品局部 头一个特别明显的错字,就在作品第一行的第四个位置,那位置如此关键,想不注意都难。 在书法的世界里,“制”字有“制”和“製”两种写法。得说明一下,这俩字形从古代就同时存在了,早在小篆字体那会儿就已如此。后来汉字简化,它们才统一成了“制”。 “制”和“製”的意思不太一样,“製”说的是制作、制订,而“制”有制约、规定的意思,像“制度”这个词里的“制”就是如此。这件获奖作品抄写的是《荀子》里的文段,其中“圣王之制”,很明显就该用“制”字。
苏轼的《中山松醪赋》中的“製” 在古代文献里,这俩字都有各自合适的用法。就好比苏轼在《中山松醪赋》里写“制中山之松醪”,这里“制”表达制作、制造的意思,所以苏轼用了“製”。 而林逋在《自书诗卷》开篇写“制诰李舍人”,这里“制诰”说的是李舍人担任的官职,和皇帝颁布的诏令有关,因此林逋用的是有规范、规定含义的“制”,可不是“製”。
林逋的《自书诗卷》中的“制” 有人可能觉得,这不就是该用简化字的地方错用了繁体字嘛。但实际情况可比这复杂得多,这错误的根源,其实是对“制”和“製”这俩字的区别没弄明白。 二、谷 在书法艺术里,“谷”字也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一种指的是两山之间狭长的地带,像“谷地”“山谷”;另一种说的是谷类作物,比如“稻谷”“谷子”。虽说现代简化字把它们统一成了“谷”,但在书法创作时,得根据字义选对字形。
获奖作品局部 “谷”和“榖”在古代就同时存在,可不是简单的繁简转换关系。在这件书法作品里,“五谷不绝”表达的是粮食供应充足,这里就该用表示谷类作物的“榖”,而不是指山谷的“谷”。 文徵明在《西苑诗十首卷》里写“南田谷”,这里“谷”指田地里的庄稼,所以文徵明用的是“榖”字,这用字就体现了对字形字义的精准把握。
文徵明的《西苑诗十首卷》中的“榖” 苏轼在《后赤壁赋》里写“山鸣谷应”,这里苏轼用的“谷”,明显就是“山谷”的意思,这也说明苏轼根据语境,正确区分使用了“谷”和“榖”。
苏轼《后赤壁赋》中的“谷” 三、征 在古代,“征”和“徵”是两个不同的字形,从小篆时期就同时存在,各自有着不同的含义。“征”一般和“征战”相关,而“徵”大多指“徵收”“徵税”。在书法创作里,这种区分同样得体现好。
获奖作品局部 在获奖作品的落款里,“征”字被用来表示“应某某展览所作”,但在这个语境下,正确的该是“徵”,用来表达“应邀”“应征”的意思。 在古代书法作品里,“征”字挺常见的。比如赵子昂在《归去来兮辞卷》里写“问征夫以前路”,这里“征”指的是“征战”“出征”的“征”,和获奖作品里的用法不一样。
赵子昂《归去来兮辞卷》中的“征” 古代书法作品里,“徵”字出现频率虽然不高,但像文徵明、魏徵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一般用的都是“徵”,不是“征”。总结一下: 评价一幅书法作品,书写技艺固然重要,但作品的内在意义同样不容忽视。要是书法家连最基础的汉字使用知识都没掌握好,那他的作品很难真正达到有深度、有高度的境界。
这是某电视剧中的错字,“裏”表里外 这件获奖作品在书写技艺上,确实能看出一定的熟练度和水平。但作为评委,可不能光看外在的美观就下判断,还得深入分析考察作品的内容。一个有三处明显错误的作品,居然能在国家级书法展览中获奖,怎么想都让人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