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他将50毫克镭冒险从国外带回中国,如果不是他危难之际将50毫克镭从北平转移到天津,那么后来的核物理研究便不会那么顺利,那些重要的爆炸节点都有可能往后推迟。他们是谁?这中间又经历了多少曲折呢?

闫裕昌扮乞丐护送“镭”

1937年10月的一天清晨,一个衣衫褴褛,头顶破草帽的“乞丐”来到天津清华大学同学会小洋楼门口。只见他一手拄着木棍,一手提着瓦罐,十分急促地要见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先生。

叶企孙的学生何水木不知其来意,连忙询问:“你是什么人?来这里做什么?”


网图,非本人

只见那个“乞丐”着急道:“我叫闫裕昌,快带我去见叶先生。”

住在一楼右手第一间临街的会议室内的叶企孙先生听到动静,连忙出门察看情况。见到叶先生,“乞丐”十分激动地扔掉了拐棍,走上台阶:“叶先生,我是闫裕昌啊!”


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

叶先生也激动地迎上前:“裕昌,真是你啊!受苦了,快随我进去!”

何水木看闫裕昌还捧着瓦罐,便劝说闫裕昌扔掉。闫裕昌激动地说:“你懂什么?这东西可比我的命还要重要!”

到了会客室后,闫裕昌如释重负地将瓦罐交给了叶先生:“叶院长,我的任务完成了……我们清华实验室里的稀有金属镭就在这里面。”


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

原来,这个瓦罐里放的就是镭源。尽管目前镭在核物理研究中的应用减少,但镭曾在核物理史上扮演了关键角色,尤其在放射性和核反应的基础研究中。

50毫克镭的来源

众所周知,镭元素是居里夫人首次发现的,那当时的中国是如何得到这么重要的稀有金属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两个重要的人物——叶企孙和赵忠尧。

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卓越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他积极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并成为首任系主任,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叶企孙

赵忠尧1902年出生于浙江诸暨,是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的产生和湮没现象,比获得诺奖的卡尔•安德森发现正电子还要早两年。

但由于当时中国科研话语权薄弱,赵忠尧也并未正式提出“正电子”的概念,与诺奖失之交臂。


赵忠尧

之所以提到这两位物理学家,是因为根据所查的资料显示:一说清华的这50毫克镭,是叶企孙委托在法国学习的施士元从居里夫人那里购买的,置于清华大学科学馆;

一说是赵忠尧在英国留学期间,其恩师卢瑟福赠送了50毫克镭,赵忠尧历经千难万险才带回国。

但小编看了赵忠尧先生的履历,好像没有在英国的经历,只有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经历,与在英国大学任职的卢瑟福很难产生交集。


施士元

而施士元曾进入法国巴黎大学镭研究所,在创办人居里夫人指导下从事核谱学研究。

对于这50毫克镭的来源,小编也无法查证。但不管来源是哪里,无论叶企孙、赵忠尧还是施士元,都是伟大的爱国科学家。

从清华杂役到革命烈士

闫裕昌1896年生于北京郊区,读过几年私塾。23岁进入清华大学,在校长梅贻琦家做杂役,受到赏识。后经梅贻琦介绍,闫裕昌去了叶企孙领导的物理系管理设备,在此期间努力钻研,很快被提升为实验员。


清华园

1937年七七事变后,8月24日清华奉命南迁。为保护北平校产,成立了清华平校保管委员会,阎裕昌也为委员会其中一员。

他同美籍教授温德等人一起担起保护校产的重责。其中,镭元素是清华最重要的物品之一,保护镭的重担也落在了闫裕昌的身上。



一天晚上,闫裕昌将镭放进一个保温杯大小的铅罐内,秘密带回家中,藏在后院墙角处的废砖堆里,用碎砖头盖上。

但闫裕昌始终不放心,他几经思考,决定将镭尽快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去,也就是天津叶企孙处。



于是闫裕昌便乔装成乞丐,一路从北京走到天津,还要躲避日本人的盘查,历经千难万险,才将镭源安全送至天津叶企孙处。后来镭源由叶企孙托美国教授华敦地携至南昌,华敦德因受到辐射而患风瘫。他们为我国核武研究保存了重要的资产。

1938年初春,阎裕昌经叶企孙教授的指引,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后来,他与熊大缜一起负责晋中地区的爆破研究,研究地雷和烈性炸药,极大地提升了“地雷战”的威力。

1942年春,闫裕昌在日军对晋中地区的大扫荡中,不幸被捕。他意志坚定,威武不屈,于5月8日被日军残忍杀害,时年46岁。



在战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西南联大物理系利用这50毫克镭,做中子放射性元素实验,为之后的原子弹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后来经过无数科学家和战士们的不懈努力,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有了核武,中国才可以挺直腰杆子,才避免了像巴勒斯坦那样的悲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