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仰望天空,看到一朵朵飘过的云时,或许很少有人会想到,看似普通的云,不仅关乎日常天气变化,还关乎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

每年2月10日是国际气象节,这一天提醒我们,气象学在社会安全和福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一位气象学家,凭借对云的精准解读,为中国“两弹”试验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气象预报。他,就是陶诗言——一位在风云变幻中书写传奇的科学家。


陶诗言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当时的“两弹”试验对气象保障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发射点能见度要好,保证安全发射起飞;爆炸点要无云,保证观测爆炸的效果;试验时要求无风或风小,不能有大风往内地吹,以防把核污染物带到内地,最多只能出现微风,也不能吹过玉门关,防止核扩散与污染……种种要求都显示了这项国防气象保障任务的艰巨。

面对如此高要求的任务,再加上沙漠里有卷云,而卷云不好预报,所以需要请一位国内重要的气象专家专门进行包括卷云在内的天气预报。

在这种情况下,张爱萍将军“点将”陶诗言,让他负责导弹试验以及核弹起飞点的气象保障工作。

为了做好云和风的预报,在当时缺乏卫星等高端设备的情况下,陶诗言创造性地设计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观测方法。

陶诗言选定离发射场周边几百公里的几个关键点为高空观测站,观测站上如果出现卷云等情况,立刻电话通知发射场。因为从观测站到发射靶场,卷云的移动时间一般有六个小时,哪个站上空出现卷云,就可以据此做出预报。

陶诗言回想起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说,“为了确保看清原子弹的姿态,要求发射时靶场上不能有卷云。所以每次执行发射任务时,我都要提早几个月过去,把酒泉周围的几个寨子什么时候上云的情况摸清。”

1965年至1974年,陶诗言十几次到试验基地工作,每次一干就是几个月,他与解放军指战员一起生活,吃苦耐劳,有时连续几天不睡觉,始终坚守在第一线。

在那个科技条件相对落后、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年代,中国“两弹”试验的成功,不仅是国防实力的象征,更是无数科研人员智慧与汗水的结晶。而在这背后,气象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陶诗言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和极大的责任心得到了基地领导和广大指战员的高度肯定,1965年陶诗言荣立一次二等功,1966年荣立大功一次。


1965年,陶诗言荣立二等功喜报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66年,陶诗言荣立大功一次喜报

来源 | 中国科学报

在国际气象节这一天,我们不仅要庆祝气象科学的进步,更要铭记像陶诗言这样为国家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陶诗言以对国家的忠诚、对科学的执着、对事业的无私奉献,激励着更多气象工作者不断探索,勇攀气象科技高峰。

参考文献:

[1]陈正洪,杨桂芳.胸怀大气——陶诗言传[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张蕾.风雨兼程人生路——追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陶诗言[N].光明日报,2012-12-21.

[3]李娟娟.气象学大家陶诗言[N].北京晚报,2016-3-23.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