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朱德与毛泽东的井冈山会师,或许是一幅充满戏剧性与浪漫色彩的画面: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下,毛泽东带领井冈山上的部队热情奔下,双方激动相拥、欢呼雀跃,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仿佛历史的重任在这一刻被紧紧握在了一起。但历史的真相,远比这般艺术化的描绘更加曲折、深沉。
1927 年 10 月至 1928 年 2 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的余部,在井冈山周边艰难徘徊了整整四个月。那是一段居无定所的游击岁月,战士们在饥寒交迫与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苦苦挣扎。终于,毛泽东凭借着卓越的智慧与坚韧的毅力,打通了与袁文才、王佐的关系,秋收起义部队才得以在井冈山安营扎寨,结束了漂泊。
井冈山
然而,井冈山的日子远非想象中那般轻松。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本就积贫积弱,而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更是几乎与世隔绝的封闭山区。这里的经济模式,依旧是古老的小农经济,自耕农们过着简单质朴的生活:一元钱能买四五十斤大米,八九斤茶油,七斤盐,普通人靠着一元钱,便能安稳度过一个月。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这片宁静的山区里,仿佛不知外界的战火纷飞。但对于怀揣着革命理想的毛泽东和他的部队来说,这样的环境充满了挑战。在这个偏远落后的地方,如何让革命的火种熊熊燃烧,毛泽东的心中也曾充满疑虑。
1928 年 3 月,中共中央根据湘鄂赣三省秋收暴动遭受重创、湖南省委又多次被破坏的严峻形势,重新梳理组织关系,将赣西南特委划归湘南特委领导。彼时,湘南正组织多个县市进行武装暴动,执行 “左” 倾盲动路线的湘南特委,派遣周鲁前往井冈山传达中央关于暴动的指示。
周鲁,这位来自湖南溆浦的湘南特委军事部长、省军委特派员,给井冈山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他依据中共中央 1927 年 11 月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和 12 月 31 日给湖南省委的指示,严厉指责井冈山 “行动太右,烧杀太少”,没有贯彻 “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 的政策。他批判毛泽东是 “右倾逃跑”“枪杆子主义”,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将中央撤销毛泽东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决定,误传为 “开除党籍”。随后,周鲁宣布取消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改组为只管军事的师党委,何挺颖出任书记。这一系列变故,让毛泽东一度沦为 “党外人士”,只能担任工农革命军第 1 师师长。
这无疑是对毛泽东的沉重打击。多年后,毛泽东仍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临时中央政治局开除了我的候补政治局委员的职务,由于交通闭塞,又没有文件,传到井冈山便变成了开除我的党籍。党代表当不成了,不是党员,连党组织生活都不能过,成了一个红军队伍中的‘民主人士’。后来才说传错了,不是开除党籍,这才恢复了我的组织生活。”
毛泽东在井冈山
尽管遭受如此不公,党性坚定的毛泽东和何挺颖等人,依然选择服从命令,率领部队下山支援湘南暴动。在酃县,毛泽东等人了解到湘南武装暴动的具体情况后,为避免部队遭受损失,借口在当地整训部队、发动群众,将湘东与赣西南连成一片。也正是在这里,毛泽东看到了中央文件,澄清了 “开除党籍” 的误传,得以重新掌控部队。而周鲁等人不愿返回井冈山,湘南特委的部分人员被带往安仁、耒阳交界的双排山一带,不幸遭到敌人伏击,周鲁当场牺牲,他高呼 “革命万岁” 的画面,成为了那个动荡年代的悲壮注脚。
需要客观指出的是,周鲁作为特派员前往井冈山,是符合党的工作程序的,他有权代表上级党组织改组前敌委员会。当时,他穿越白区前往井冈山,无法随时携带中央文件,只能凭借记忆传达,这才导致了信息的偏差。在那个危险的年代,口头传达中央指示是无奈之举,出现记忆偏差也在所难免。
1928 年 4 月,毛泽东率领井冈山的队伍在桂东、酃县一带活动,寻找机会接应暴动失败的湘南农军。4 月上旬,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 1 师 1 团抵达资兴,在龙溪洞与肖克率领的宜章农军约 500 人会合。几天后,又与胡少海带领的湘南农军第 3 师成功会师。此时,毛泽东得知了朱德率领部队即将到来的消息。
南昌起义部队主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利后,朱德率领的三河坝阻击部队成为了仅存的火种。他们在范石生的国民革命军第 16 军寻求庇护,驻扎在湖南汝城。1928 年初,蒋介石察觉南昌起义军余部的踪迹,下令范石生解除其武装并逮捕朱德。范石生心怀正义,不仅没有执行命令,还写信给朱德,派秘书送达。1962 年,朱德回忆这段往事时深情说道:“我们临走时,范石生还给我们写了一封信,表示他的诚意。我记得大意是:一、孰能一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二、为了避免部队遭受损失,你们还是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三、最后胜利是你们的,现在我是爱莫能助。”
朱德带着部队经广东仁化、乐昌向湘南宜章前进。途中,广东北江特委派来向导龚楚,他曾是南昌起义部队失散人员,还带来了宜章籍干部胡少海。在胡少海的指引下,朱德部队顺利攻克宜章县城,策应了湘南暴动。
起初,朱德的部队在湘南转战中战果辉煌,在坪石击溃许克祥的六个团,缴获大批武器物资;又击败何健部队,攻占郴州城,建立宜章、郴县、耒阳等六个县的苏维埃政权,部队发展到 1 万多人,声威大震。朱德将湘南宜章独立团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 3 师,胡少海任师长,龚楚任党代表。
然而,湘南特委的 “极左” 烧杀政策,让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农民对烧房政策极为反感,在当地土豪的煽动下纷纷 “反水”。夏明震等湘南暴动领导人惨遭杀害,各地农军相继失败,朱德也被迫带领部队向酃县转移,这一系列事件,为朱毛会师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朱德与毛泽东的会师并非偶然。南昌起义部队失败后,朱德部队抵达信丰,赣南特委派人告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已到井冈山,若有需要,朱德可率部前往会合。不久,朱德派毛泽覃前往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系。而早在 1927 年 12 月,毛泽东也派何长工下山寻找革命队伍。何长工在韶关听闻范石生收编了共产党的一个团,驻扎在犁铺头,团长姓王(朱德字玉阶,此时化名王锴),便前往寻找,见到了朱德和参谋长王尔琢,详细介绍了井冈山的情况。朱德欣喜不已,称自己也派了毛泽覃去找毛泽东。
1928 年 4 月中旬,陈毅率先带领部队和湘南农军第 3 师、第 7 师,与井冈山下来的何长工、袁文才、王佐带领的工农革命军第 2 团在酃县的沔渡会合,随后与朱德的主力部队会师。何长工表示先回宁岗准备物资,迎接两军会师,毛泽东随后就到。
朱德、陈毅带领直属队抵达井冈山下的宁岗砻市,住在附近的小村子的一个书院里。几天后,毛泽东从湘南桂东返回砻市,朱德在龙江书院等候。毛泽东一到砻市,便直奔龙江书院,朱德等人也赶忙出门迎接。何长工向毛泽东介绍:“站在前面的那位,是朱德同志,左边的是陈毅同志,朱德同志身后的那位是王尔琢同志。” 毛泽东微笑着招手,朱德快步迎上前,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这看似简单的握手,却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井冈山会师
当时,朱德的部队有 2000 多人,毛泽东的部队有 1000 多人,袁文才和王佐各有 300 多人,人数最多的湘南农军虽有 8000 多人,但战斗力相对较弱,队伍中人员构成复杂,有穿长袍的,有拿大刀梭镖的,甚至还有老人、女人和孩子。
经过商议,两支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下辖六个团,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及前委书记,陈毅为政治部主任,王尔琢为参谋长。朱德带来的南昌起义部队,为井冈山注入了大批军事素养较高的职业军人,有力推动了部队的军事正规化建设。
朱毛会师,在中共党史和军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朱毛红军的诞生,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宛如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