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网友提问:“一旦战争爆发,三菱本田能造飞机坦克,咱的国产车企能造什么?”
这一话题立马引来一群无知的愣头青的群嗨。在他们看来,日本车企的工业能力是高高在上,天下无敌的。而国内车企只能窝里斗,在大是大非面前拼硬实力时根本不堪一击。
事实真的如此吗?
三菱重工的前身能追溯到日本明治维新那个时候。那会儿日本社会被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着,“富国强兵”以及“殖产兴业”,成了近代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政策。三菱集团的前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不过那时三菱做的都是民用产品。一直到1887年,三菱靠着收购长崎造船厂这个举动,慢慢开始进入军工领域。
二战期间,三菱重工开始进一步加大在军工领域的投入,研发并制造了数量众多的军事装备,其中包括声名狼藉的“零式战斗机”以及97式坦克。
这些装备,在那个时候,凭借那样的技术条件,具有极为显著的全球影响力,为日本的军事扩张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持。
战后三菱重工一直没舍弃军工领域,接着就跟日本自卫队以及美国军方开展合作,研制并生产出了F-2战斗机、CH-47直升机等很先进的装备。
在当今的军工领域之中,三菱重工的地位仍旧不可被忽视。如今三菱依旧是日本自卫队的重要装备供应方。它不但参与了F-35A战机的制造工作,还在积极地推进,隐形战斗机的研发,与此同时,在潜艇研发方面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果,甚至涉足了“宙斯盾”舰船的制造。
跟三菱重工比起来,本田在汽车和摩托车领域获得的成就,那是更被大众所了解的啦,不过它的军工背景也同样不容小觑。在二战那段时间里,本田的创始人本田一郎创办的东海精机重工业株式会社就是成了日本军事工业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东海精机重工业株式会社给日本军方生产航空发动机的零部件。像在整个二战期间的中岛Ki-43“隼”战斗机里,它里面用的就是东海精机负责生产制造的曲轴以及螺旋桨等很重要的零部件。
战后本田将业务重点朝着以民用产品为主导的方向进行了转变,不过其在军工领域所积累的技术一直都被留存着。
本田给日本自卫队的多种车辆以及船只供应动力系统,并且参与到了无人机发动机的研发当中。
如今本田在高科技领域的转型能力,也为其军工潜力增添了新的动力。
除了三菱和本田以外,日本其他汽车企业像“川崎”“斯巴鲁”等在军工领域积累了相当的技术经验了。川崎重工既制造摩托车和汽车了,在航空及舰船制造方面,又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绩了。斯巴鲁凭借其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和四驱系统了,在军用车辆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了。
但是把目光转向中国的时候,就能觉察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中国汽车工业起始时,发展速度相较而言较缓慢。然在过往数十年中,中国的汽车企业取得了极为显著的进步。
更要紧的是,中国的汽车企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在它们的身后,有着极为强大的国家工业体系给它们提供支撑呢。
中国的军工生产模式,与日本相比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军工生产更为注重专业化的分工,且在体系化建设上也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这种模式在和平时期,或许不显山露水,但是在战争爆发时,却能迅速展现出强大的动员能力以及生产效率。
以长安汽车为例,其前身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上海洋炮局,自洋务运动时期起便开始制造轻重武器。抗战期间,长安汽车此前在全国范围内规模最为庞大的兵工企业。
现在的长安汽车,在民用汽车领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但同样保持着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其生产的军用越野车,在复杂地形以及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出色表现,正是这种军工技术积淀的体现。
更要紧的是,长安汽车针对新能源以及智能化领域所做的布局,这让它在往后的战场上,能够快速地给出电动化、智能化的运输装备。
东风汽车同样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中坚力量。它的前身乃是“三线战略”之中的第二汽车制造厂,起初的主要任务即为制造军用载重车。直到1978年,东风汽车才开始,首次进行民用汽车的生产制造。
现在东风汽车在民用市场当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而其军用系列的卡车,依然作为中国军队的关键装备。
另外东风汽车在车规级芯片以及三电领域把关键技术给突破了,这就让它在以后的军事应用当中,拥有了更宽广的潜力。
实际上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军民工业产品的生产技术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一样,并不是日本车企的专利。
二战期间,没有任何军工背景的福特汽车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战爆发之后的1942年福公司便特迅速地停止了民用汽车的生产,将全部精力,转向军工生产。
他们不仅开始生产各种军用汽车,而且还生产飞机、坦克以及装甲车等武器,甚至他们还拍着胸脯向美国政府保证,他们可以在一个小时时间之内交付一架重型轰炸机。
最终在柳溪工厂最高产能被释放的时候,每63分钟就能够下线一架B-24轰炸机,月产量达到了惊人的650架。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一共制造了8,600架B-24轰炸机和57,000台飞机发动机。
所以当我们谈论“国产车企能造出啥”的时候,我们应该清楚中国的军工生产方式注重专业化分工与体系化建设。和平时期,此方式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较为迅猛地发展了;战争爆发时,便能快速转换为强大的军事生产能力了。
当然我们希望车企的这种能力永远也不会被用到!
参考消息:
1、《日本的军工产业:历史与现状》
作者:[日] 石川一郎,译者:李明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该书详细梳理了日本军工产业的历史脉络,包括三菱重工和本田技研在二战期间及战后的军工发展。
2、《长安汽车:从军工到民用的传奇》
作者:王志刚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22年本书讲述了长安汽车从洋务运动时期的军工企业到现代民用汽车企业的转型历程。
3、《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报告(2024)》
作者: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编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该报告系统总结了中国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特别是汽车工业在其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