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 日产本田放弃合并 的重磅消息,让 全球汽车业的视线再度聚焦日本。 这一重磅消息背后,是焦灼的新能源转型、残酷的价格战,更是对历史经验的隐秘呼应——40年前,日本车企在泡沫破裂的废墟上,上演过一场关乎存亡的突围战。

彼时,丰田与本田凭借反周期韧性逆势崛起,日产则在戈恩的“休克疗法”中艰难求生。


而这段历史中埋藏的密码,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所有车企穿越周期的终极命题:如何在狂飙与萧条间,找到生存的确定性。

政策救市的悖论

短期镇痛与长期痛苦

1989年,东京银座的霓虹灯下,一辆标价600万日元的日产CIMA轿车熠熠生辉,这款搭载V6涡轮增压引擎、电控空气悬挂的豪华轿车,相当于普通工薪族三年的收入,但它上市首年卖出4万辆,成为日本泡沫经济最后的狂欢符号。

同年,日本汽车销量突破510万辆,平均每8个家庭购入一辆新车,本土市场饱和率达全球之最。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为对冲日元升值压力,连续降息至2.5%,银行以房产预期涨幅为抵押,发放超额贷款,东京市中心房价收入比达16:1,溢出资金迅速流向豪车消费。

在此刺激下,日本汽车开始了一场技术竞赛,车企将海外利润投入研发,三菱帕杰罗参数图片)、马自达RX-7等性能车型层出不穷,微型跑车铃木Cappuccino甚至配备中置后驱布局。

这场虚假繁荣在1990年戛然而止。日经指数一年内腰斩,东京地价暴跌65%,但居民负债率反升至123%。当“工资永远涨”的预期破灭,汽车消费也迅速呈现撕裂式转向:

首先是豪车消费断崖式下跌,标准乘用车销量从1990年的46.7万辆骤降至1995年的18.2万辆;

其次是微型车崛起,排量0.66L的轻自动车份额从8.9%飙升至30%,铃木Wagon R凭“移动榻榻米”空间设计年销20万辆;

最后是功能替代:本田奥德赛以“移动客厅”概念打开MPV市场,1994年销量达12.5万辆,超越丰田皇冠

没错,当消费建立在债务与幻觉之上,任何技术辉煌都难抵信心崩塌的冲击。1998年,日本家庭汽车保有量首现负增长,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

1993年,日本政府启动“平成救市三部曲”。

首先是启动大规模财政刺激,两年投入30万亿日元(约合1.7万亿人民币),占GDP 6%;其次是降税减负:消费税从5%降至3%,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65%腰斩至37%;最后是进行大规模的行业输血:取消豪华车特别税,汽车零部件关税下调50%,车企获低息贷款。

短期效果立竿见影,1994年私人消费增速反弹至6.8%,汽车销量连增三年。但政策设计存在致命缺陷。

首先是错配的补贴,微型车购置税减免催生“K-Car”热潮,却未能阻止丰田、日产关闭5家本土工厂;


其次,补贴造成了扭曲的竞争:三菱、五十铃等车企依赖政府纾困,研发投入占比降至1.2%,错失全球化机遇;

最终是信心的溃堤:1997年消费税回调至5%,消费增速再度转负,GDP连续五季度萎缩。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日本高层缺乏深远的战略眼光,政策制定者的认知局限很大。短期来看,是误判复苏节奏,1996年经济短暂回暖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施压日本紧缩财政,导致复苏夭折。

长期来看,是日本人局限于本土视角,严重忽视了结构转型,对电动车、混合动力技术扶持不足,比如,丰田普锐斯1997年上市仅获0.2%研发补贴。

更进一步说,日本最大的问题不是日本政府或者丰田忽视了新能源革命 ,最大问题是, 丰田 不搞,为什么就相当于日本不搞? 为什么 没 有其他企业了 ?

一个原因是日本特殊的企业联合体的产业组织形式,组织以外,是没有资源的。

日本所有领域是高度建制化的,建制庙堂以外,没有江湖存在的空间。或者说,脱离了这些,江湖搞不起事情。


财团,横跨各种行业,上下游高度绑定,形成极其稳固的合作关系。而且还垄断金融资源,金融资源都只在内部流动。市场的鲶鱼,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

以至于,几个大财团不搞新能源,就相当于整个日本都不搞,也没有创业公司搞。

这场救市揭示的悖论是:当经济肌体已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输血只能延缓死亡,无法治愈器质性损伤。2001年,日本汽车业研发强度回落至泡沫前水平,宣告政策干预的最终失效。

幸存者法则:

丰田、本田的“反周期”韧性

2023年,丰田以1048万辆销量卫冕全球冠军,市值3900亿美元;本田海外营收占比达85%,北美工厂年产能突破200万辆。这两家百年车企可谓是日本汽车产业的幸存者,而其生存密码,就藏在1990年代的逆周期操作中:

密码一:延续极致成本管控。

丰田1987年启动“挑战50”计划:文件数量、会议时间、流程步骤一律减半,甚至安装ATM机节约薪酬发放时间;而本田推行“成本递减曲线”:每代雅阁上市后,零部件采购成本年均降幅达7%;于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丰田单车制造成本比日产低23%,利润率高出15个百分点。

密码二:全球化纵深布局。

丰田1995年在中国设立四家合资公司,2002年泰国工厂投产,形成“亚洲车海”供应链,形成了强大的产能本地化。随后就是产品差异化,本田针对美国市场推出加长版奥德赛,1999年阿拉巴马工厂6个月建成投产;最后是渠道自主化,比如丰田欧洲子公司控股当地经销商,避免日产“去Datsun化”的品牌灾难。


又比如丰田凯美瑞坚持5年迭代周期,1998年在美销量突破40万辆。反观日产在美主力车型Sentra十年未换代,市占率从4.5%跌至1.8%。

密码三:夯实燃油车护城河。

丰田在1992年启动G21项目,历时5年研发出混动系统THS,普锐斯累计销量突破1500万辆;而本田坚持“FUNTEC”技术矩阵,i-VTEC发动机、ACE车身结构等专利构筑护城河;相比之下,日产1990年代研发投入占比降至2.1%,直到戈恩改革后才重启GT-R等旗舰项目。

丰田本田的“反周期”韧性在危机中形成迅速扩大优势。

2000年,丰田全球利润达1.2万亿日元,超过其他十大日系车企总和;而本田北美市占率从1990年的4.3%升至2005年的8.1%,成为唯一在美击败本土三巨头的亚洲品牌;至2010年,丰田、本田合计贡献日本汽车业78%的出口额,彻底重构了日本汽车产业格局。

尾声:

穿越周期的三重拷问

日本汽车业惨痛的教训,为中国车企提供了一面清晰的历史棱镜:

拷问一:泡沫与创新的边界何在?

日产CIMA的教训表明:脱离真实需求的“技术内卷”终将反噬;二丰田普锐斯的启示在于:穿越周期的创新必须锚定能源革命主线。

拷问二:政策该如何平衡救市与改革?

日本政府的错误在于:用普惠性补贴延缓低效产能出清;中国新能源补贴的升级方向或是:从“补销量”转向“补研发”,从“保产能”转向“促整合”。


拷问三:全球化还是本土化?

本田在美建厂的智慧提示:本土化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产品、供应链、文化的三位一体;日产欧洲溃败的警示:失去品牌连续性的全球化注定是沙上筑塔。

当下,中国汽车业正站在相似的十字路口: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价格战席卷15-30万元主力市场,海外建厂遭遇贸易壁垒。

丰田英二在1987年的演讲或许仍有启示:“危机不是用奇迹克服的,而是用常识生存的。”

《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恶意使用、不当转载引用《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