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零时许,沪春联络线上海莘庄站内,灯火通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钢轨打磨二车间高级技师陶建良和他的同事正在检查道岔打磨车。他们要对莘庄站道岔钢轨进行打磨作业,及时消除道岔区钢轨病害。
陶建良告诉记者,道岔是控制列车运行方向的“中枢神经”。在列车高速运行动荷载冲击下,道岔区钢轨很容易出现波浪纹、岔尖磨损等病害,需要及时打磨修复,以保证列车运行平稳。
陶建良总是面带微笑,说话柔声细语,给人以亲切感。扎根钢轨打磨领域30多年,他带领团队奋战在京沪、合福、沪苏湖等长三角铁路施工一线,为铁路安全畅通保驾护航。因成绩突出,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勤学善思练技能
陶建良的职业生涯伴随着中国铁路养护方式变革和列车大提速进程,他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
陶建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守护高铁安全是我们的责任,必须用心用力做好!”陶建良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89年,刚从学校毕业的陶建良进入铁路系统工作,从此与钢轨结下不解之缘。当时,正赶上铁路养护方式由人工向机械化转型,陶建良有幸成为第一批大型养路机械操作人员。面对高科技“大家伙”,陶建良既兴奋又好奇,立志要征服它。
陶建良开始琢磨捣固车(一种大型养路机械)附带的一堆图纸资料,从最基本的电器、液压、机械元器件符号学起。夜晚,他对着图纸上的元器件符号画出电器、液压等系统的走向原理图;白天,他对着部件到车上找实物,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努力将每一个部件型号都熟记于心。
“那段时间,我满脑子都是元器件符号,连做梦都在看图纸、查资料、做笔记。虽然很辛苦,但当一个个疑问被解答、一个个难题被解决时,我又很有成就感。”陶建良自豪地说。
经过不懈的钻研学习,陶建良熟练掌握了该车的操作和故障排除方法。
2012年,道岔打磨车、铣磨车等设备不断从国外引进并投入使用,陶建良又承担起技术攻关的责任。
令陶建良记忆犹新的是,在一次京沪线道岔打磨中,铣磨车右侧打磨砂轮突然不能调整角度。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打磨后的钢轨轮廓线就无法符合设计要求。打电话请教国外厂家技术人员时,对方却说“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当日打磨施工被迫取消。
“必须自己解决这个问题。”陶建良暗下决心。由于随车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版,陶建良购买了一本英汉词典,每天泡在车上,对着上万个用英文标注的零部件和原理图,边翻译边记录。
功夫不负有心人。陶建良最终翻译整理出中文版的图纸资料和操作说明书,为后续排除打磨车故障奠定了基础。
正是怀着对铁路工作的热爱,陶建良在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练就了过硬的技术。2013年以陶建良名字命名的“陶建良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
立项攻关解难题
伴随着长三角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养护技术和工艺面临新挑战,长期摸爬滚打在铁路施工一线的陶建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更好提升养护质量,陶建良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方法,解决技术难题。
一次,陶建良在和材料科同事聊天时了解到,用于切削钢轨的进口刀粒不仅价格昂贵,而且采购手续繁杂、供货周期长,现场也常常因为刀粒供应不及时而影响铣磨车使用。
“我们能不能与国内科研机构联系,合作研发生产这种刀粒?”2022年3月,在一次技能大师工作室研讨会上,陶建良提出想法。
“我觉得可行,使用进口刀粒既费钱又受制于人。如果能自主研发出刀粒,还能节支降耗呢。”工作室成员蔡嘉也这样说。
陶建良随即与设备科联系,邀请铁科院专家到现场座谈研讨,并对刀粒的材料、使用环境和周期进行数据采集,为研发收集第一手资料。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陶建良扎根在京沪、陇海线等施工现场,观察记录刀粒铣磨后的钢轨轮廓数据,以及每公里铣磨作业后刀粒的损坏率等,对比现场数据和实验室数据,不断优化完善刀粒材质和加工工艺,最终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陶建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台进口铣磨车每年铣磨钢轨100千米为例,需要消耗平面刀粒约6000颗、轨距角刀粒约5000颗,进口刀粒费用总计400万元左右。国产刀粒使用寿命与进口刀粒相当,但采购价格却降低了30%。
2024年2月,上海局集团公司计划对沪宁城际高铁进行钢轨铣磨,延长钢轨使用寿命。对无砟高铁进行铣磨作业,其技术标准和作业质量要求都极高。
接到任务后,陶建良倍感压力。在既无同类案例可学,也无经验可鉴的情况下,陶建良多次召集工作室和机组人员进行技术探讨和方案研究,为施工做准备。
为高质量完成这一任务,陶建良组织成立了攻关小组。他们从铣磨车作业速度、刀粒位置、下刀时间、参数设置、故障应急等环节逐一进行技术研判,推演可能出现的后果,并在作业基地反复模拟演练,最终找到最优打磨方式。
匠心传承育新人
陶建良认识到,随着大型养路机械种类不断增加,要更好发挥其功能,提高铁路养护质量,必须加强相关技能人才培养。
在陶建良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做好传帮带工作,陶建良将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总结成作业方法,通过讲座培训和实践指导等形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他常说:“学习不能仅靠书本上的理论,更要到实践中去锻炼。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练就过硬本领。”
2022年,一次京沪线集中检修施工时,陶建良的徒弟蔡嘉负责的打磨车发动机启动后,发电机输出电压显示0伏,无法给电瓶充电。蔡嘉判断是发电机问题,但现场又没有发电机进行更换,只得向师傅陶建良求助。
陶建良迅速赶到现场,打开斜挎包,拿出万用表、螺丝刀和图纸,对发电机每个分支节点和电器元件进行电压测量。经测试,陶建良发现故障源自电缆与发电机桩头连接处短路,烧毁电压调节器,造成发电机无充电电压输出。
“师傅,你是真牛!”蔡嘉向陶建良竖起大拇指。
2023年,在大型养路机械集中年检中,工作室成员姜磊森被传感器调试工作搞得焦头烂额。“能不能研发一种便携式传感器检测仪,在实验台上就能完成传感器调试?”姜磊森的想法得到支持。
在陶建良的帮助和指导下,姜磊森从传感器工作原理入手,通过定方案、建模型、现场试验等环节,研究出便携式传感器检测仪。该成果在第二十三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上获得铜牌。
陶建良还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辐射带动作用。为帮助青年职工成长,陶建良组织工作室成员开展一对一帮带,每名工作室成员与青年职工结成对子,签订师徒合同。通过面对面传授经验、手把手教授技能,工作室先后培养出13位高级技师、23位技师、81位高级工。
因选择而热爱,因责任而坚守。30多年来,陶建良始终坚持用精湛的技术为钢轨“把脉问诊”,守护着一列列高铁安全运行。 (经济日报记者 李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