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了,就出去走一走”“出来走一走,烦恼都没有”。步行,最简单的运动,真的是治愈生活的“良药”。
日前一项研究证实:成年人每天多走走,当每日步数超过7000步,抑郁风险显著降低。
每日步行超7000步,
抑郁少来找
2024年12月《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上发表的一项涉及9万余名成年人的研究发现,每日步数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负相关,即一般成年人的每日步数越高,抑郁症状越少。
其中,对不同的研究分析发现:
·每天走5000步以上的人,抑郁症状显著减少!
·每天走7000步或更多,抑郁风险比少于7000步的人降低约31%;每多走1000步,抑郁风险就减少9%!
无论性别、年龄如何,每天较多的走路步数都有助于降低抑郁风险。对于普通人来说,上下班通勤、走到超市购物、工作间隙走一走、饭后散散步,一天走6000步左右是足够的。
2024年1月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一项研究就指出,运动对于抑郁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大家熟悉的步行或慢跑等轻度运动可以取得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多去公园走走,效果更好
如果你时常感到压力大,常去公园走走是个不错的选择。2022年《分子精神病学》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公园或城市绿地散步1小时即可减少压力相关脑区杏仁核的激活,或可预防焦虑、抑郁等。
研究人员在2019年夏末初秋,招募了63名成年人作为实验对象,他们年龄在18-47岁之间,随机分为2组:
第一组:自然散步组32人
第二组:城市散步组31人
让他们上午10:00至下午5:00分别到公园等自然环境或城市商业步行街环境中进行60分钟的散步。
研究者观察到,大脑中杏仁核的活动在大自然中行走后减少,而在城市环境中行走则维持稳定。在大自然中仅步行1小时后,参与压力处理的大脑区域的活动会减少。这也意味着大自然更能够使个体从压力中恢复。
走路搭配几个动作,好处翻倍
1.敲着走:改善腰围
北京市科学健身专家讲师团秘书长赵之心介绍,走路时捎带手加些动作(比如敲带脉),能很好地帮助减腰围。带脉的位置环绕在腰间,就像是“腰带”。
2.抬手走:放松肩颈
长时间处于低头状态,很容易造成肩颈肌肉疲劳。赵之心介绍,把两只胳膊看作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打开到钟表十点十分的位置上,这个动作就是“十点十分”。这样抬手走路对于长期伏案工作和经常对着电脑的人帮助很大。
3.倒着走:改善劳损
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折磨着不少人。建议如果症状比较轻,可试着练习“倒着走”。最好两人结伴,一人向后退行,一人正面跟着走,注意安全。但有颈椎病、血压不稳等基础性疾病及高龄、肢体不灵活的老人不适合倒着走。
4.一字走:改善便秘
北京小汤山医院健康干预部主任胡坤曾分享,左右脚轮流踩在两脚之间的中线位置,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模特走的“猫步”。
一天500步左右,再切换成其他走路方法。如此走路通过腰部肌肉用力可一定程度上促进胃肠蠕动,防治便秘。
5.交替走:助力减肥
胡坤刊文介绍,快跑15秒然后走路45秒,交替运动。也可快跑60秒后快走3分钟,交替进行。每天走、跑交替20分钟左右。提高燃脂效率,帮助减肥。
要注意的是,此方法运动量较大,要做好热身,量力而行。
6.呼吸走:锻炼心肺
胡坤刊文介绍,走路时身体挺直,每四步一个循环,前三步时吸气,第四步呼气。运动量因人而异,根据自己心肺能承受的量调整。可锻炼心肺功能。
以上几种走路方法,各有各的特点,可根据自己需要自由组合。
来源/健康时报
编辑/赵蕊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