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年代:不知从何时起,一些关于前三十年的荒诞说法大量出现 —— 那时的人们食不果腹,只能靠吃树皮草根勉强维持生命 。这一谬论误导了许多未曾亲身经历那个时代的人。事实真的如此吗?

回溯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前(1840-1949),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黑暗屈辱历史,那是一个战火连绵的年代,人们朝不保夕,连基本生存需求都难以得到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事上文盲基本被消除。医疗上医疗服务深入基层,曾经那些严重威胁民众生命健康的多种疾病,如肺结核、天花等,都被成功攻克。这在旧社会是难以想象的奇迹。到了七十年代,人民的预期寿命也显著提升 。

在社会稳定方面,前三十年的人民在集体中安居乐业,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虽然还不富裕,但与建国前的战乱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那个时代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时代,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口粮分配大揭秘:我以江汉平原的分配为样本。

朋友的爷爷曾在江汉平原北部的水乡湖区下放,对那里的农村口粮分配情况了如指掌。我登门问过老人家。

老人家说在这片土地上,主要种植水稻,一年收获两季。每到暑天 “双抢”,那是一年中最为繁忙劳累的时节,农民们争分夺秒,抢收早稻,抢种晚稻,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他们忙碌的身影。

这里农村的口粮分配主要有两种制度,一种是按人头定额的 “死口粮”,无论大人小孩,人均每月能分得 30 斤稻谷 。另一种是按工分分配的 “活口粮”,每一个工分可以兑换一斤稻谷。

不过,男女劳力的工分是不同的,成年男性劳动力通常体力较强,承担的农活也更重,一天的工分可能达到 10 分左右;而成年女性劳动力,由于体力相对较弱,承担的农活相对轻松一些,一天的工分大概在 7 - 8 分左右。



我们来通过一个具体的家庭案例算一算口粮情况。有一个六口之家,一个月的口粮需求是 180 斤稻谷。父母辛勤劳作,一个月能挣到 54 个工分,这就能兑换 54 斤稻谷。

再加上全家人的 “死口粮” 180 斤,这个家庭一个月总共能获得 234 斤稻谷。经过加工,大约能得到 164 斤大米,平均下来每人每月有 27.5 斤大米。

对于饭量较小的小孩来说,这样的口粮勉强能够维持生活。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每一粒粮食都要精打细算,但也绝不是传说中那种吃草跟啃树皮的灾荒状态。

在农闲的时候,人们还会在自家的小菜园里种上各种蔬菜,以补充食物的不足。虽然肉类和食用油相对匮乏,但大家的生活还算安稳。



多地调查结果结论: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情况,在之后的日子里,我进行了多项社会调查,足迹遍布多个地区。我发现,尽管各地的具体分配方案在细节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有着相似之处。

在非水稻产区,大米的分配量相对较少,而杂粮的比例则会相应增加 。比如在一些北方地区,小麦、玉米、高粱等杂粮成为了主要的口粮。

在收成好的年份,这些地区的农民同样能够获得较为充足的粮食供应;即使在收成稍差的年份,通过合理的分配和国家的调配,也基本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在山西的一些农村,那里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生产队会根据土地的产量和人口数量进行口粮分配。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年能分到 300 - 400 斤的粮食,其中小麦和玉米各占一定比例。小孩的口粮则会相对少一些。

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村民们还会用储存的红薯干、土豆等作为补充食物。而在东北的农村,除了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外,还会有一些水稻种植。当地的口粮分配也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确保每家每户都能有足够的粮食度过一年。

这些调查结果都有力地证明了,农村的口粮分配并非像一些人所传言的那样不堪,吃树皮草根的说法更是毫无根据。



非农业人口的粮食保障:在七十年代,非农业人口的粮食供应同样有着完善的体系,稳定且有保障 。

机关干部、教师等脑力劳动者,每月的粮食定量一般为 27 斤 。虽然这个定量看起来不算多,但对于体力消耗相对较小的他们来说,基本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

他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来补充食物,比如在单位的食堂里,会提供一些蔬菜、豆制品等副食,丰富他们的饮食结构。

对于普通工人而言,粮食定量通常在 30 多斤 。像一些从事轻体力劳动的工人,如纺织厂的女工、商店的营业员等,每月的定量大概在 30 - 32 斤左右。

而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如钢铁厂的工人、建筑工人等,由于他们在工作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所以粮食定量会相应提高,一般能达到 45 斤左右 。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充足的营养来支持身体的成长和学习的需求,所以他们的粮食指标相对较高 。一般来说,中学生每月的粮食定量在 33 - 35 斤左右。



粮荒传言的有力驳斥:我曾与一位 60 多岁的老人交谈,他回忆起那个时代,感慨地说:“我们那个时候虽然生活条件艰苦,粮食确实不宽裕,但也不至于去吃树皮草根。大家都在努力劳动,靠着生产队分配的粮食,再加上自己种的一些蔬菜,日子虽然平淡,但也能勉强维持生活。”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的亲身经历足以证明,吃树皮草根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是对那个时代的恶意歪曲。

政策与实际的支撑:在六七十年代,当局部或大部地区遭受旱涝等自然灾害导致减产时,生产队非但不需要上缴公粮,国家还会及时伸出援手,调拨粮食予以支援,这就是 “返销粮” 。

返销粮的存在,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的关怀,也有力地保障了受灾地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吃树皮草根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



正视历史,拒绝虚无:

新中国尽管从一穷二白起步,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粮食紧张,人们虽然生活简朴,但却安居乐业,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吃树皮草根这样的悲惨场景早已成为过去式。

然而,如今一些不实言论却甚嚣尘上,将那个时代描述得暗无天日,简直荒谬至极。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绝不能让这些谬论误导大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