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惊人表现,让AI概念第一次成为了全民话题,用户破亿更是只用了短短7天,与此相比,ChatGPT达成这一目标用了足足2个月。


对此 ,业界认为,AI将是眼下及长远未来投资的一条主线,存在着丰富的机会,在应用场景方面将会给各个垂直产业带来更多惊喜,比如在电动车行业,AI似乎生来就是它的绝佳拍档。

2025开年,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更是在内部开工信上大谈AI在车轮上的发展思路。

何小鹏认为,AI 正在给所有行业都带来巨大的机遇,将加速推动高阶自动驾驶,中国高阶智驾去年的渗透率突破了10%,而今年将是自动驾驶行业的新拐点。他同时表示,今年下半年,小鹏将率先实现 L3 级别全场景自动驾驶,驱动 AI 汽车进入“iPhone 4 时代”。

众所周知,乔布斯的iPhone 4是一道产品分水岭,从各种层面上真正改变了手机行业。

对于AI驱动汽车发展,小鹏汽车还真不是跟风口嗨。

早在小鹏汽车十周年的时候,何小鹏就说过:“下一个十年,小鹏汽车将做未来出行探索者,成为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

事实上,在AI的发展路线上,何小鹏不仅是个预言家,还是个颇有远见的行动派。

2020年,小鹏就搭建了自己的芯片团队,其自研的图灵芯片流片成功,成为全球首颗可同时应用在AI汽车、AI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上的AI芯片。

2024年5月,小鹏端到端大模型量产上车,成为当时全球唯二实现端到端大模型落地的车企。

7月底,AI天玑系统XOS 5.2.0版全量推送,XNGP从“全国都能开”正式升级为“全国都好用”。

如此看来,小鹏汽车要利用AI“率先实现 L3 级别全场景自动驾驶”,并不是在说大话。更重要的是,何小鹏的目标并不止于此。


有媒体曾问到其对小鹏下一个十年的设想,何小鹏直言:“下一个十年,我想把AI汽车做好。”

他认为,未来我觉得城市里面的车应该是无人驾驶,城市之间的车应该是低空飞行,未来短距离的交通工具和服务工具应该是机器人,这三个愿景要实现甚至不止十年,也许下个十年能做得到。

另外,何小鹏还说:“我们期望更多用户能够享受到科技进步给每一个人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而何小鹏要实现这样的使命,意味着其要铺平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之路。从小鹏汽车过往发布的一些新车上看,这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比如小鹏G6就是20万级内唯一配备全域800V高压SiC碳化硅平台、全场景智慧座舱、城区智驾的纯电车型,上市1个月,订单数已经超过4万,其中带激光雷达的“Max版”占比达到了70%。

MONA M03搭载纯视觉驾驶辅助系统的车型,售价范围也下探到了11.98万元至15.58万元,这其实已经标志着高阶智驾正式下沉到20万级市场了。

而从何小鹏的态度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这或许并不是小鹏汽车普及高阶智驾的“终点”。在开工信中,何小鹏提到了近期AI行业的震动。他说,中国科技公司DeepSeek让全球科技圈震撼,不仅实现媲美OpenAI大模型的产品体验,更将成本压缩到极低。

言下之意,如果DeepSeek进一步AI驱动汽车发展的成本,小鹏汽车或许还能让更多用户触及到高阶智驾的“红利”。


那么,有积极态度,又有实际行动的小鹏汽车,是否会因为AI趋势就此腾飞呢?从整个行业方面看,想以脱颖而出的姿态一飞冲天,困难不小,原因无它,在中国,早起的鸟儿们实在是太多了。

除了小鹏之外,如今关注AI趋势的车企比比皆是。其中有小米这种后起之秀,有理想等同期新势力,更有吉利、特斯拉等‌行业佼佼者。比如吉利在今年CES上发布的“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

去年底,李想也谈到了AI技术。他认为,汽车将从工业时代的交通工具,进化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空间机器人。他表示,理想汽车做的不是汽车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车化。‌

这样来看,即便小鹏汽车对AI驱动智驾进阶颇有信心,但在主流车企纷纷关注AI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小鹏汽车是否能在AI技术上夺得先机,目前还不好说。

而从小鹏汽车2024年的销量表现上看,其2024年交付量为19.01万辆,虽然将年初定下的28万辆目标下调到了20万辆,其仍然未能如期完成目标。

也就是说,即便在AI技术上有一定的进展,小鹏汽车在其他纬度的综合实力也仍然有比较大的进步空间。

当下,AI技术正成为车企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锚点,包括小鹏汽车在内的各家车企纷纷在这方面“押宝”并无不妥。只不过,除了AI技术这一突破口,车企们还是要从智能化、内外设计、电气电池性能、个性化、用户需求和市场偏好及服务网络等多个维度谋求发展。

毕竟,用户愿不愿意“买账”,只秀AI技术显然不够,最后拼的还是车辆的综合实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