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老师曾经说:孩子表现出和年龄不相符的懂事、礼貌、关心等现象,其本质是儿童对自己的扭曲,是孩子长期不被尊重,心理边界被长期侵犯,个人意志被长期践踏的后果。


我们遛娃的时候,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我家孩子特别懂事,从来不让大人操心。”这样的话语背后,往往伴随着父母骄傲的神情。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种所谓的“懂事”,真的就是我们期望的教育成果吗?


一个本该在草地上无忧无虑奔跑、在泥潭里尽情嬉戏的孩子,却过早地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学会了用“懂事”来换取大人的认可。这样的画面,是不是让人感到一丝心疼?


懂事的孩子,他们总是那么安静,那么顺从,仿佛天生就知道如何讨大人的欢心。他们不会提出过多的要求,不会在公共场合哭闹,更不会因为一件小事而纠缠不休。他们懂得分享,懂得谦让,懂得在父母忙碌时默默守候。这样的孩子,无疑是众多家长眼中的“小天使”。


但这背后的真相,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了。这些“懂事”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迎合一个并不真正理解和接纳他们的世界。


看似懂事的孩子,其实是在讨好。他们委屈自己,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只为换取大人的满意和认可。这种讨好,不仅仅是对父母的,更是对这个世界的。他们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在不同的人面前展现不同的自己。


这样的讨好,真的值得吗?当一个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纯真和快乐,过早地承担起了本不属于他们的重担,他们的内心会是怎样的感受呢?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迷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这种长期的压抑和迎合,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更可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失去自我,变得随波逐流。


作为家长,我们真的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吗?我们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一个没有主见、没有个性、只知道讨好的“木偶”吗?当然不!我们爱孩子,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希望他们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选择。不要总是用“你应该怎么做”来束缚他们,而是要用“你想怎么做”来引导他们,让孩子知道,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其次,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不要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要耐心地听他们说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最后,我们要学会陪伴孩子。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最好的教育。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让他们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我们在身边支持他们。


当我们真正做到这些时,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其实并不需要那么“懂事”。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理解和接纳,需要的是我们的鼓励和支持。


所以,家长们,请不要再用“懂事”来绑架你的孩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