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带孩子去迪卡侬买东西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对父母让孩子自己选鞋子,可是孩子一旦选好了, 父母就各种挑剔,一会儿“颜色不好看”,一会儿“鞋型太难看”,每次挑剔完还会温柔地加一句“你自己选,你来做决定。”
于是一家三口在孩子不停选择,父母不停否定中来回切换,最终孩子气呼呼地说“不选了,你们决定吧!”于是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选好了一双满意的鞋子带着气愤中的孩子走了。
看似孩子做主,实则父母决定。看似民主,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家长还是将决定权牢牢抓在手里,控制着孩子,丝毫不在乎孩子的不满和痛苦。
心理学家李雪说过: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会到痛苦。
曾经有一项研究通过对5000余名对象的长期跟踪调查后发现,在童年时被父母侵犯过隐私或自己的独立意识被父母打压的人,在他们青少年时期、30多岁、40多岁甚至60多岁时进行的总体幸福感测试中得分较低。
如果孩子出现下面3种表现,说明你的控制欲已经超标了,孩子正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父母务必要收敛一下自己的行为。
孩子喜欢说"随便"
朋友抱怨儿子上初中了,却一点自己的主见都没有,问他什么都喜欢说“随便”。然后别人做决定了,孩子还不高兴。朋友吐槽:"你说这孩子怎么这么难伺候。"
可是孩子的一句话怼得朋友哑口无言:"我做了决定,你又不同意,还问我干嘛?"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陷入一个误区:假装民主。
表面上询问孩子的意见,等孩子说出想法,又否定孩子的想法,强行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孩子说"随便",其实是在反抗父母的控制。
他们知道自己说什么都没用,最后还是要听父母的,所以干脆用"随便"来掩饰内心的不满。
帕萃丝·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通过别人来认识自我,只会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父母的控制欲越强,孩子越容易丧失自我。
他们习惯了被安排,习惯了听指令行事,习惯了依赖父母,最终成为没有主见、没有想法、没有责任感的人。
想要养出有主见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学会放手,把选择权和自主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决定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哪怕选错了也没关系。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成长。
孩子容易情绪失控
曾看过这样一个视频,小女孩和妈妈吵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躲起来,可是妈妈却觉得孩子无理取闹不依不饶追到房间继续数落孩子"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这么不懂事?"逼着孩子认错,逼着孩子反思。
被妈妈步步紧逼的孩子情绪崩溃后,妈妈还在讽刺女儿情绪不稳定,说不得骂不得。
一个选择退让,一个却步步紧逼,不懂事的到底是女儿还是妈妈?
很多父母都喜欢用"为你好"来绑架孩子,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旦孩子反抗,就给孩子贴上"不懂事"的标签。殊不知,孩子的情绪失控,其实是在控诉父母的控制。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情感勒索"。意思是,父母通过哭闹、责骂、威胁等方式,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长期被情感勒索的孩子,要么变得胆小懦弱,要么变得暴躁易怒。他们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只会用极端的方式发泄情绪。
想要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情绪失控时,不要急着指责孩子,而是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感受。只有感受到被尊重,孩子才会学会控制情绪。
讨好型人格
知乎上有一位网友分享自己的成长,她说,自己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谦让。家里来了客人,要把玩具让给客人玩;学校发了新书,要把好的让给同学;就连吃饭,也要等别人先动筷子。久而久之,她养成了讨好型人格。不管做什么事,都会优先考虑别人的感受,生怕惹别人不高兴。
工作后,她更是成了同事眼中的"老好人"。别人不想做的工作,推给她做;别人不想加的班,让她来加。她心里委屈,却不敢拒绝,生怕得罪人。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假性独立"。意思是,孩子为了逃避父母的控制,会刻意表现得独立、懂事、听话。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敢拒绝别人的要求,甚至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用过度谦让来讨好别人,用委屈自己来换取别人的认可。
想要养出自信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学会放手。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谦让,而是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说"不"。
只有感受到被尊重,孩子才会学会爱自己。
父母的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心理学家克莱尔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的爱,不是占有,而是放手。
当孩子说"随便"时,不要急着替孩子做决定,而是耐心询问孩子的想法;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不要急着指责孩子,而是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过度谦让时,不要急着要求孩子谦让,而是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只有学会放手,孩子才能真正长大。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爱和自由中,成长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