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才真正感受到辞旧迎新的节奏,正式步入全新的一年。在本期推文中,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过去一年最畅销的10本艺术类书籍。不知道大家是否曾关注或读过其中的某些作品呢?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的“心头好”!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BBC主编的艺术启蒙课

艺术史

01


《卫报》称,“威尔·贡培兹是你能遇到的最好的老师”。BBC艺术频道主编威尔·贡培兹于 20 世纪 80 年代踏入艺术圈,至今已从业 30 余年,曾与吕克·图伊曼斯等众多艺术大咖直接交流,出版过畅销书《现代艺术150年》。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归纳了成就艺术大师的10个关键词,破解了 20 余位艺术大师的成功之道。

在贡培兹看来,艺术大师是富有进取心的、极度好奇的、勇敢的……在这些关键词下,他将 20 余位文艺界大家的精彩故事和犀利妙语信手拈来,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有了奇妙的联系:安迪·沃霍尔与凡·高、乔布斯与毕加索、吕克·图伊曼斯与维米尔……贡培兹更以辛辣直白的语言揭示了著名艺术家的创作秘辛。

本书通过风趣的文字、丰富的艺术作品插图和珍贵的艺术家肖像,辅以简洁前卫的设计和幽默的插画,能够让读者轻松了解伟大艺术家的思维和作品,学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颜色的故事

艺术史

02


本书是一本从艺术角度讲诉颜色的历史与意义的专著,由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前资深艺术教育负责人斯黛拉·保罗撰写,领读者在对艺术作品的具体分析中认识颜色的历史文化意义。

本书以240件艺术作品为例,讲述了10种单独的颜色或颜色组合的艺术故事。它探索了每种颜色在艺术中的历史和意义,重点介绍了令人着迷的艺术发现和充满激情的艺术创作故事,并对特定颜色背后的科学和色彩理论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释,为读者看待、解读艺术作品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尽管主题复杂,但本书十分有用且易读,是一本为大众而写的有趣、有料、有识的艺术史读物,无论你是艺术家、艺术史家,还是艺术爱好者,都会被这本精美的图书吸引。

博斯(艺术与观念15)

艺术史

03


《博斯》是“艺术与观念”系列的第15册。本书结合历史文化语境,详解北方文艺复兴大师希罗尼穆斯·博斯的神秘生活与奇异创作。

博斯用惊世骇俗的想象力和令人赞叹的艺术语言,创作了艺术史上尤其神秘、怪异、奇诡的一批艺术作品。有关博斯生平的信息少之又少,他的画作也谜团重重,有人认为它们是疯子的幻象,也有人认为其中隐藏着异教徒的秘密语言。

艺术史学家劳琳达·狄克逊带领读者回到博斯的时代,以当时的视角解读这位画风独特的艺术家。书中分析了博斯所处时代的文化环境,探究了博斯的家庭及其所受的艺术教育,将他的画作置于当时社会的整体语境中,并从炼金术、占星学、医学、化学和宗教思想的层面深入解读了博斯作品中表达的多层次信息。

作者并未以常见的时间为序,而是按照主题分别讨论博斯作品的内涵,同时还通过现代画作和流行文化,探讨了博斯的作品在现代与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建筑风格

建筑

04


《建筑风格》是一部简单易读的建筑风格视觉指南,书中全面梳理了近5000年来全球主要建筑风格,涵盖了从公元前27世纪的埃及金字塔到21世纪的参数化建筑的演变,囊括了从古至今的各大建筑文明。这本书不仅介绍了近40种古今建筑风格,还详细解析了350多座代表性建筑,帮助读者迅速掌握不同建筑风格的要点。

本书由著名插画师罗比·波利绘制了近500幅建筑素描,这些精美插画图解了各大建筑的风格特征,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建筑设计。此外,插画也是学习建筑素描的优质范本。文字解读部分则由建筑学者玛格丽特·弗莱彻撰写,内容翔实而生动,让人更好地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与设计理念。

本书特别设有一章,详细解析了10大类建筑构件,如穹顶、立柱、拱券、屋顶等,从建筑细节到整体结构,带领读者全面掌握建筑美学。

这本书是一本既适合建筑爱好者又适合专业人士的建筑风格参考手册,是了解建筑的理想读物。

早春的中国(软精装)

摄影

05


一段前所未有的坚定旅程,28个省份、超过1000个日夜、20万次快门,从森林到丘陵,从沙漠到高原,从农田到马路,从餐桌到广场,超越普通人能身之所往、目之所及的景象,遥远的,邻近的,陌生的,亲切的,皆有共鸣。

一个关键的变革时期,山野间的原始欢乐混合着城市化的滚滚车轮,旧的模式还未消亡,新的表达正在萌发,敏锐的历史眼光发掘出充满希望感的画面,如早春般流露自然的生机。国家有了具体的面孔,名词有了真切的注脚。

翻开这本厚重的中国现代生活影像集,可以看到我们的祖辈、我们的父母、我们自己。

资深纪实摄影师、玛格南图片社首位亚洲成员久保田博二1980年代轰动世界的重要摄影专题“中国”,启发一代摄影青年观察社会的纪实风格创作,200余张彩色照片鲜活呈现一个时代的丰富细节。

昨天的中国

摄影

06


闫雷是法国摄影师,自1985年首次来华后,用近30年时间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巨变。

作为外来者,他的镜头既带有对异域文化的新奇感,又能捕捉到中国人习以为常却充满时代烙印的细节。这种“旁观者”视角让作品既有纪实性,又充满人文温度。

书中收录了1985-2000年间拍摄的数百张照片,覆盖城乡生活、市井百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从胡同里的蜂窝煤、街头的爆米花摊,到老式绿皮火车、国营商店的柜台;喇叭裤、迪斯科、第一代个体户、逐渐消失的传统手工艺;上海外滩的霓虹灯与黄土高原的窑洞,沿海城市的开放气息与内陆的农耕文化……这些影像不仅是历史切片,更承载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若你期待看到宏大的历史事件叙事,可能会觉得这本书更偏向“平民史诗”。它不直接讨论政治经济,而是通过普通人衣食住行的碎片,拼贴出一个时代的底色。这种“柔软”的记录方式,恰恰是其动人之处。

《昨天的中国》像一扇时光之窗,让我们回望那个充满希望与阵痛、质朴与变革的年代。翻开它,或许你会更理解今天的中国从何而来。

我见:

马克·吕布纪实经典

摄影

07


绝版重印,经典归来。《我见》是一本全球视觉史诗,展现了摄影大师马克·吕布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这不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马克·吕布作为一位全球观察者的心灵写照。从黄山到埃菲尔铁塔,从上海到吴哥窟,从伊斯坦布尔到阿尔及尔,他用镜头捕捉了世界的多样面貌。

吕布的作品以幽默与深刻的目光,呈现出全球各地细节的敏锐观察与温情表达。他将新闻摄影与艺术美感融为一体,不仅记录了世界的瞬间,也表达了对人类和世界的深刻理解。马克·吕布用镜头探索日常中的奇迹,并将远方带入日常生活。

“我拍照就像音乐家哼唱一样。凝视风景就像聆听音乐或阅读诗歌一样,有助于生活。”这是吕布对摄影艺术的独特见解。他的作品并未将苦难转化为夸张的戏剧,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人视角,达到更为精致的敏感度。

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和人性的记录,更是一场关于美的探索之旅,让我们重新审视世界,感受到生活中瞬间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奇遇之年:

每天一首古典音乐

音乐

08


《奇遇之年》的作者伯顿-希尔从小就在古典音乐的陪伴下成长为小提琴演奏家,随后又长期从事“与他人分享古典音乐的工作”。

在主持BBC广播3台《早餐》节目的每一天,她搜罗来美妙的音乐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长年累月的分享,让这本饱含情感又字字精道的《奇遇之年:每天一首古典音乐》应运而生。它不拘泥于形式,更不拘泥于内容,但却能满足人们感情上的一切需求。

听见一首首不一样的音乐,真的如同遭遇一场场不一样的奇遇。作者潜入一千多年的古典音乐深海,甄选出超过225位作曲家的366首作品,它除了包含人们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作者和作品之外,更包含了相当多不被人们熟知音乐。

其中有数十位当代作曲家,40多位女性作曲家,还有不同肤色的作曲家、同性恋和变性作曲家。当你听完这些音乐,一定会一改人们的认识,一定会明白古典音乐原来如此的生生不息、丰富多元、充满活力。

《奇遇之年》在1月1日以巴赫的宗教礼拜音乐开始,并于12月31日以施特劳斯的香槟波尔卡结束。它是一整年的声音探险,每天拿出来翻一翻;但自不用说,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一遍又一遍地享受这些作品。

理解人体形态

绘画

09


这本书收录了超过1000幅作者亲手绘制的人体形态素描速写,凝聚了法国著名形态学教授20多年在研究和教学上的心血。

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头与颈、躯干、手臂根部、上肢、下肢和整体视觉。每一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展现人体形态,帮助读者从多方位理解人体结构。

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以更轻松易懂的方式,让学习者在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中掌握人体形态的精髓。大量的手绘速写不仅生动直观,还为读者提供了非常全面的学习素材。此外,书籍的独特装帧设计也使得临摹变得更加便捷,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使用。

无论是想要提高速写技能,还是希望通过临摹加深对自然形态的理解,这本书都能为你提供帮助。对学习者而言,无论是进行速写创作,还是运用想象力绘画,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秘密花园系列

绘画

10


谁还没有一本“秘密花园”?这本风靡全球的减压神器开创了全球成人涂色书风潮之先河,长期占据英美亚马逊畅销榜第一。

全书手绘而成,图案细腻复杂,风格清新唯美。和市场上大多数电脑绘制的涂色书不同,这本书更加灵动、充满了生命力,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

涂色没有任何限制,轻松自在,只要你愿意,它就能带你进入一个放松身心、解压愉悦的世界。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能放空大脑、净化思维,还能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之美。渐渐地,你甚至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对艺术的欣赏力和创作力,这本书也不再只属于作者,更是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秘密花园”。

欢迎走进《秘密花园》,在涂涂画画中悠闲度过每一刻,生活中难得的宁静时光,岂不美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