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来自彭博社的消息,在国际舆论场掀起波澜。据彭博社爆料,欧盟就 “是否放弃指控中国对立陶宛采取胁迫行为的调查” 展开内部讨论。此消息一经披露,迅速吸引全球目光,中欧关系及背后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再次成为焦点。




欧盟(资料图)

2022 年初,欧盟替立陶宛出头,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诉讼,指控中国对立陶宛采取 “歧视性贸易” 做法,宣称中国行为打击了立陶宛及欧盟其他地区出口商,还信誓旦旦称掌握中国 “胁迫” 证据。但两年过去,这场诉讼陷入尴尬僵局。2024 年 1 月底,欧盟以 “技术原因” 暂停与中国的 WTO 诉讼程序。按 WTO 规则,一年后,即 2025 年 1 月 24 日,若欧盟不要求恢复诉讼,该案将自动失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欧盟根本拿不出指控中方进行歧视性贸易、政治胁迫立陶宛的直接证据,也无法说服第三国企业公开作证。

随着期限临近,欧盟内部就是否继续诉讼产生激烈分歧。一方面,因证据严重缺失,继续诉讼极可能败诉,让欧盟在国际上颜面扫地;另一方面,来自立陶宛和美国的压力又如泰山压顶。在这种两难境地之下,欧盟打起 “小算盘”,打算先重启案件,再重新 “冻结” 诉讼程序,妄图以此为收集证据争取时间。

当地时间 1 月 19 日,立陶宛总统瑙塞达隔空喊话欧盟委员会 “不要放弃”,督促继续推进诉讼程序。前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也在社交媒体发文指责欧盟,还挑唆称欧盟此举是向中国 “投降”,会在不合适时间冷落美国。这些言论,充分暴露立陶宛在反华道路上的顽固与偏执。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资料图)

从实际情况来看,欧盟所谓的 “证据”,不过是捕风捉影。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始终严格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平等对待所有国家和企业。双边经贸合作需良好政治基础与社会氛围,立陶宛允许 “台独” 势力将其当作活动平台,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致使中国企业自发调整经营活动,这是正常市场行为,绝非欧盟所污蔑的 “经济胁迫”。欧盟在证据不足情况下,仍企图通过诉讼给中国施压,其行为不仅违背国际贸易规则,更损害中欧关系健康发展。

欧盟此番举动,背后离不开美国的影子。美国长期奉行遏制中国发展战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领域对中国围追堵截。欧盟部分国家为迎合美国,甘愿充当马前卒,牺牲自身与中国合作利益。以立陶宛为例,其在涉华问题上的种种极端行为,背后都有美国支持与怂恿。美国试图利用立陶宛,在欧洲制造反华舆论,破坏中欧关系,从而维护自身霸权地位。

而欧盟内部,部分国家因与美国政治、经济联系紧密,在对华政策上受美国影响严重。它们在未充分考虑自身利益与中欧合作大局情况下,盲目跟随美国,参与对中国的无端指责与打压。但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中欧关系,也使欧盟自身利益受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欧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破坏中欧关系,无疑是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欧盟(资料图)

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在是否继续诉讼问题上,各成员国基于自身利益考量,态度不一。一些经济实力较强、与中国贸易往来密切的成员国,深知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不愿因立陶宛问题破坏中欧关系。它们清楚,继续诉讼可能导致中欧贸易摩擦升级,损害本国企业利益,影响经济发展。

相反,部分东欧国家,如立陶宛,因自身经济实力较弱,在欧盟内部话语权有限,企图通过抱美国大腿,在国际事务中刷存在感。它们在涉华问题上表现激进,试图借助欧盟力量向中国施压,以达到自身政治目的。这种内部利益分歧,导致欧盟在对华政策上难以形成统一、理性决策,使中欧关系陷入不必要紧张。

立陶宛在这一系列事件中,表现得极为活跃。从其国内经济形势看,近年来立陶宛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在 2024 年 10 月立陶宛议会选举中,执政联盟惨败,重要原因便是经济形势恶化,非法移民问题失控。新政府上台后,急需解决经济问题,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庞大市场对其极具吸引力。



立陶宛(资料图)

但立陶宛又放不下对美国的 “忠心”,一方面想与中国恢复关系,打开中国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想在国际上紧跟美国,通过反华言论和行为向美国表忠心。这种 “脚踏两只船” 的做法,使其在外交上陷入两难,也让中立关系正常化进程充满波折。立陶宛妄图通过欧盟和 WTO 向中国施压,逼中国妥协,这种想法既不现实,也不明智。

面对欧盟和立陶宛的无端指责与挑衅,中国始终保持坚定立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明确表示,中方希望立陶宛新政府以实际行动恪守两国建交公报政治承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轨。这表明中国愿意与立陶宛对话交流,但前提是立陶宛必须承认并严格遵守一个中国原则。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于不合理、不公正的指责与压力,中国不会退缩,更不会妥协。同时,中国秉持开放、合作态度,愿与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秩序稳定。在经贸领域,中国市场广阔,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紧密。欧盟若因立陶宛问题与中国发生贸易冲突,不仅损害中国利益,也会给欧盟自身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中欧合作符合双方长远利益,只有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从目前形势看,欧盟与立陶宛在涉华问题上的行为,已对中欧关系造成一定损害。这种损害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影响到经贸、科技、人文等多个领域的合作。若欧盟继续在证据不足情况下,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与诉讼,将进一步破坏中欧关系,给双方合作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立陶宛(资料图)

对于立陶宛而言,其错误外交政策已使其经济陷入困境。若不及时纠正错误,继续在反华道路上狂奔,将彻底失去中国市场,加剧国内经济衰退。同时,立陶宛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将受损,沦为美国地缘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在全球格局深刻变化背景下,国际合作与多边主义成为时代潮流。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观念,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欧盟作为重要国际力量,应从自身利益与全球发展大局出发,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发展,摒弃无端指责与偏见,加强与中国合作。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中国将继续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以开放胸怀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希望欧盟和立陶宛能认清形势,回归理性,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共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否则,它们将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自食恶果。未来中欧关系走向,不仅关乎双方利益,也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值得国际社会持续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