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365字 | 阅读需6分钟


一间古雅的房间内,一群明代妇人聚在一起,只见其中一位“身穿大红缎子袄,青素绫披袄, 沙绿绸裙”,头上“戴着鬏髻(dí jì)、貂鼠卧兔儿”,更显雍容华贵,引得其他妇人向她和她头上的“卧兔儿”投来艳羡的目光。

这是明代小说中,描写贵妇人的标配。

明代女子头饰佩戴有着严格规定,头戴的“卧兔儿”,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身份尊贵的体现。

那么,“卧兔儿”究竟为何物?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电视剧《红楼梦》中,头戴“卧兔儿”的王熙凤。(图片来源:华服志微信公众号)

01 贸易之变,从朝贡走向马市

“卧兔儿”因形状酷似一只卧在头上的小兔子而得名,亦称“昭君套”,相传为昭君出塞时所戴。

“卧兔儿”常以貂皮、水獭皮等珍贵材质制成,防风保暖且兼具束发功能。

与抹额这种形质多样、人人皆可佩戴的头饰相比,“卧兔儿”更侧重于冬季的御寒性能和材质的奢华感,在凸显女性美貌之时又成为身份尊贵的象征。

清初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写道,一个“昭君卧兔儿”需36两银子,而雍正三年正九品官员一年的俸禄才33两1.14钱。可见,当时的“卧兔儿”可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雍正十二美人图》中,头戴“卧兔儿”烘炉观雪的美人。(图片来源:书格网)

然而,这样一个充满女性柔美气息的贵重物品,却和有着强悍粗犷之风的塞外息息相关

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风盛行,“卧兔儿”也随之流行起来,明朝对貂皮需求甚巨。

同时,为稳定地方,明政府也急需补充优良战马及其他采捕物资。而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女真族,也需要中原地区的生产生活资料来满足自身需求。


▲明朝时期的女真部。(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在这种互需的状态下,明朝与女真展开了一段悠久的朝贡贸易历程。

据《明实录》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间,女真各部和朵颜三部来京朝贡的次数达345次。

明朝初期,朝贡次数并无明确规定。然而,东北地区距离京城路途遥远,沿途耗费甚巨。为减轻朝贡带来的巨额耗费,明朝后期开始逐渐减少朝贡频率。

但与此同时,两地的贸易需求却有增无减。因此,明朝在满足自身对女真马匹、采捕物产需求的同时,也兼顾了女真各部对朝贡贸易回赐物资的渴望与依赖,将贸易重心逐渐转移到了辽东马市,朝贡贸易依然得以保留。

自此,辽东马市成为了明朝与女真各部的主要交易场所。


▲辽东马市形象图。(图片来源:今日辽宁微信公众号)

02 民市崛起,催热“卧兔儿”

辽东地处边疆,地理位置优越。明永乐三年(1405年),明廷在辽宁设立开原、广宁、镇北关与广顺马市,与女真、蒙古进行贸易。

至万历年间,不但抚顺、宽甸、清河、辽阳等地相继开设了马市,仅开原一地就设“三关三市”,互市贸易异常活跃。

马市布局通常分为官市民市,官市由政府官员管理监督,交易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民市则更加自由灵活,交易时间和地点不固定,由民间自发组织。


▲辽东马市泥塑复原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明前期的辽东马市主要以官市为主,从明朝正统年间起,辽东马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民市贸易规模的扩大

女真的人参、貂皮、鹿茸等货物,中原地区的铁锅、缸、罐等生产生活用具,粮谷、食盐、茶叶、针线等生活必需品都成为了马市的畅销品。

进入嘉靖年间,民市取代官市成为马市的主要交易重心。貂皮贸易数量也随之直线上升。


▲貂皮与水獭皮。(图片来源:华服志微信公众号)

让我们看两个数据: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辽东清册显示,在此前数月中,开原马市交易的貂皮数量为2073张;万历十二年(1584年)三月,辽东档案记录此前数月貂皮交易数量达4944张。

民市的崛起使大量貂皮源源不断进入内地,为明朝“卧兔儿”的风靡流行提供了强大支撑。

03 马市奇缘,促民族交融新局面

女真的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这种经济形态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女真人流动性强的生产生活方式

女真人的住所多便于搭建和拆卸,通常由木材、桦树皮或草席搭建而成。

马市开通后,女真的农耕经济发展起来,居所也逐渐固定。许多汉族工匠进入女真地区,将先进的手工技艺带到那里,为女真建筑融入了大量中原元素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朝鲜使臣何世国出使建州女真地区时,曾见到“天朝命送之人”中,有“画匠二名,瓦匠三名”。努尔哈赤居住的“旧老城”,“别设阁楼三处,皆为瓦盖”,老城金銮台的瓦盖更是别具一格。

这种瓦盖的楼台殿阁,在女真地区出现较晚,当无疑义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努尔哈赤都城赫图阿拉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朝贡体系和马市贸易的繁荣,为女真提供了大量购买和交换农业生产用具的机会,极大促进了女真农耕经济的发展

据记载,仅在万历十二年(1584年)三月的17次马市贸易中,女真人就购进铁铧4848件,买进耕牛430头。

随着耕牛和铁制农具的大批输入,以及汉人传入的农业生产技术,女真人的垦荒面积和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一时间“土地肥饶,禾谷甚茂,旱田诸种,无不有之”

女真人的粮食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婆猪江、苏克素浒一带(今辽宁省新宾县一带),仅需要种子一斗,就可以收获粮食八九石。至明朝后期,农业成为女真人的主导产业。


▲农业生产工具铁犁、铁铧。(图片来源:今抚顺微信公众号)

马市作为女真与明朝沟通的桥梁,也将女真文化带到了中原。明朝宫廷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女真的特色饮食,太监刘若愚在有关明宫廷生活的著作《明宫史》中记载:“又以各种精肥肉、葱、姜、蒜剁成豆大粒,拌饭,以莴苣大叶裹食之”,这便是辽东地区的女真特色“包儿饭”

此外,由于从事游猎畜牧,女真人常食用鹿、黄羊、牛、马等野兽和家畜的肉。这些肉食种类和烹饪方式(如制成酱、汁、干等),也对明朝的饮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电视剧《尚食》中复刻的明代“包儿饭”。(图片来源:微博)

马市宛如一条坚韧经济纽带,为各民族百姓构建起了一方广阔而坚实的交易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地区各民族与中原的经济往来。

与此同时,马市亦为各族民众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使得各族之间的文化、风俗、习惯得以充分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原本旨在控制边疆安稳的马市,已然成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枢纽,为辽东地区带来了友好和谐、繁荣安定的崭新局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