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我们点亮“星标”
{ 星标关注“招远论坛”不迷路 }
招远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每一处地名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与地理印记。今天,我们带您走进招远的各乡镇街道,揭开它们名称背后的渊源与故事——
街道篇:以路为名,以山为魂
罗峰街道
罗峰街道的命名源于其境内的罗峰路,这条道路成为了街道名称的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该地区被命名为招城区。到了1958年,这里设立了城关人民公社。随着时间推移,1981年,城关人民公社改制为城关镇。随后在1984年,城关镇又更名为招城镇。
直至1999年1月,招城镇进一步划分为若干街道,其中便包括了如今的罗峰街道。
泉山街道
泉山街道的命名源自其境内的自然地理实体滚泉山,街道因此山而得名,富有地方特色。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该地区归属招城区管辖。1958年,随着行政规划的调整,这里成立了城关人民公社。进入80年代,1981年改为城关镇,随后1984年又更名为招城镇。
到了1999年1月,为了进一步细化城市管理,招城镇被划分为多个街道,其中便包括了如今的泉山街道。
梦芝街道
梦芝街道的命名源于其街道办事处原驻地——梦芝村,街道依此村名而命名,具有深厚的地方历史渊源。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该地区被划归为招城区管辖。1958年,随着行政体制的变革,这里成立了城关人民公社。到了1981年,城关人民公社改制为城关镇,随后在1984年又更名为招城镇。
直至1999年1月,为了更精细地管理城市区域,招城镇被划分为多个街道,梦芝街道便是其中之一,正式成为城市管理的基层单位。
大秦家街道
大秦家街道的名称源自其街道办事处驻地——大秦家村,街道因此得名,承载着地方的历史与记忆。
1940年,该街道区域被划分为两部分,北部村庄归属招北行署管辖,而南部则属于招远县。到了1950年,行政划分进一步细化,北部归入罗山区,东部划入磨山区,西南部则隶属于城关区。
1966年,罗山公社、磨山公社以及城关公社的部分村庄合并,共同组成了大秦家人民公社。此后,行政区划名称历经变迁,1983年改称大秦家乡,1989年又更名为大秦家镇。最终,在2010年11月,大秦家镇正式改为大秦家街道,延续至今。
温泉街道
温泉街道得名于其境内的温泉路,这一名称直接反映了街道的地理特征和名称由来。
2004年3月,为了优化行政管理,当地政府对多个村庄进行了重新整合与划分。其中,梦芝街道的6个行政村、泉山街道的2个行政村,以及原大秦家镇的9个行政村被并入新的行政区划。
同时,玲珑镇的18个行政村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共同组成了温泉街道。
乡镇篇:金矿、古村与山河印记
蚕庄镇
蚕庄镇的名称来源于其镇政府驻地——蚕庄村,镇因村名而得此称。
早在1913年,该地区就被划分为灵山、曲城、蚕庄三乡,统归为第五区。至1928年,行政区划有所调整,老翅成为第五区,蚕庄与诸流组成第六区,而灵山与曲城则划为第七区。到了1941年,这里又归属于招北县的第一、二、三区。
1952年至1955年间,该地区被重组为第三区,并下辖9个小乡。随后在1955年至1957年间,又更名为灵山区。1957年,9个小乡被合并为3个大乡。1958年5月,这些大乡又进一步合并为蚕庄乡,同年10月成立蚕庄人民公社,后来更名为灵山公社。直至1984年3月,人民公社制度被撤销,蚕庄镇正式成立,并沿用至今。
辛庄镇
辛庄镇的名称源自其镇政府驻地——辛庄村,镇因村而得名,具有深厚的地方历史渊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该地区进行了行政区域的调整,建区改社为乡后,辛庄村所属的区域被划归为第四区管辖。到了1931年,行政区划再次变动,该地区改属第八区的东良、水盘两乡。
1940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该地区成为北招县抗日民主政府的第八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南北招两县合并,辛庄地区被划入界河区。1958年公社化运动后,这里成立了五星人民公社。次年,即1959年,又更名为界河人民公社。最终,在1984年,界河人民公社被撤销,辛庄镇正式成立,并沿用至今。
张星镇
张星镇因镇政府驻地张星东村而得名,镇名源自村名,承载着深厚的地方历史。
自1912年后,该地区属第三区管辖。至1931年,行政区划调整,改属第八区、第九区。1941年,又划归招北县的第六区、第七区、第八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南北招两县合并,该地区则分属金山区、纪山区。
1958年公社化运动后,这里成立了超美、跃进、光明、火箭四处人民公社。次年,即1959年,又合并为金山、纪山人民公社。1981年,金山人民公社更名为张星人民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制度撤销,改设为张星乡、宋家乡。1988年,撤乡设镇,分别成立张星镇、宋家镇。至2000年年底,张星镇与宋家镇合并,仍沿用张星镇之名,至今未有变更。
金岭镇
金岭镇因境内丰富的金矿资源而得名,特别是金翅岭金矿,为其冠名。
自1912年后,该地区大部分属六区管辖。至1928年,行政区划调整,改为五、六两区所辖。抗日战争期间,1941年招远分县后,这里划归招北县的青山区。次年又改属五区和九区。1945年8月,行政区划再次调整,设立金岭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两招合并,该地区初属金岭区,后更名为第八区。1956年3月,又恢复为金岭区。1958年,随着公社化运动的推进,这里撤区改为中村乡,同年10月改置为胜利人民公社,11月更名为中村人民公社。1959年5月,再次更名为金岭人民公社,当时下辖60个村。1971年,境域南端12个村划出归大户陈家公社。
1984年3月,人民公社建制撤销,金岭镇正式成立,并沿用至今。2002年6月,原大户陈家乡的13个村(2001年已划归蚕庄镇)又划归金岭镇。目前,镇政府驻地中村,全镇共辖61个村。
玲珑镇
玲珑镇因其境内的玲珑金矿而得名,金矿资源丰富,为镇名之源。
早在1927年,该地区就归属于二区罗山、横掌、中庄三乡管辖。随后在1957年至1958年间,这里进行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合并为5个乡。1958年10月,再次整合为两乡,并分别改名为潘家公社和朱范公社,不久后又合并为单一的朱范公社。
1959年5月,朱范公社更名为罗山人民公社。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84年3月,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罗山乡随之成立。仅一年后,即1985年5月,罗山乡又更名为玲珑镇。
阜山镇
阜山镇因其境内的阜山而得名,这座山成为了镇名的由来。
自1912年后,该地区行政归属历经多次变更,先后隶属于一区、二区以及招北行署的第十一区。1950年,南北招两县合并后,该地区被划入阜山区管辖。到了1959年,阜山区又更名为阜山公社,以适应当时的行政体制。
1984年,随着行政体制的改革,阜山公社被撤销,改为栾家河乡。然而,这一名称并未持续太久。1994年6月,栾家河乡更名为阜山镇,恢复了以山为名的传统。2000年年底,南院镇与阜山镇合并,合并后的新镇仍沿用阜山镇这一名称。
毕郭镇
毕郭镇因镇政府驻地毕郭村而得名,镇名源自村名,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
自1912年改社为区后,该地区便隶属于招远县的第八区。到了1940年,行政区划调整,又划归南招县的第三区。1945年8月至1949年12月,南北招合并,该地区则成为毕郭区的一部分。此后,1952年至1955年,又改为招远县的第十三区。
1950年,该地区再次更名为毕郭区。1958年,随着公社化运动的兴起,这里成立了曙光、金星两处公社。1959年至1984年间,除曙光公社部分区域改划为勾山、齐山公社外,其余部分合并为毕郭人民公社。1984年3月,人民公社制度撤销,毕郭镇正式成立。
夏甸镇
夏甸镇因其境内的夏甸村而得名,这个名字承载着深厚的地方历史与文化。
1912年改社为乡后,该地区归属于第七区管辖。至1931年,行政区划调整,改属第四区的勾山、寺西、曹孟三乡。1940年,随着南招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该地区又划归第十五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南北招合并,该地区则属勾山区。
1958年公社化运动后,该地区被析为灯塔、前进两个人民公社。次年,即1959年,又合并为勾山人民公社。1962年,高山公社并入勾山公社,同时西部区域另置青龙公社。此后,行政区划又经历多次调整,1981年青龙公社改为东庄人民公社,后又更名为东庄乡。
1984年,勾山公社改为新村乡。1988年,新村乡又更名为夏甸镇。1995年,东庄乡也改为青龙镇。最终,在2001年,夏甸镇与青龙镇合并,合并后的新镇仍沿用夏甸镇这一名称。
齐山镇
齐山镇因境内矗立的齐山而得名,这座山成为了镇名的灵感来源。
早在1931年,该地区就归属于第四区的齐山乡。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1940年该地区又分属南招的第七区和第四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南北招两县合并,该地区则分别划入齐山区和华山区。
1958年,随着公社化运动的兴起,这里成立了卫星人民公社和红星人民公社。次年,即1959年,又更名为齐山人民公社和华山人民公社。此后,行政区划再次调整,1981年华山人民公社改为道头镇,1984年齐山人民公社则改为大吴家乡。
到了1996年,大吴家乡正式更名为齐山镇。2000年年底,道头镇与齐山镇合并,合并后的新镇仍沿用齐山镇这一名称。
地名背后:招远人的乡愁密码
这些地名或源于山河,或取自古村,或关联资源,无一不是招远历史与地理的缩影。它们见证了从公社到乡镇的行政变革,记录了村落与城市的交融共生,更承载着一代代招远人的乡愁记忆。
下次路过招远,不妨驻足品味这些地名——或许一条街道的名字,就能带您穿越百年时光,触摸这座“金都”的脉搏与温度。
招远的故事,未完待续……
你还知道哪些招远地名的有趣故事?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