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联合国人居署公布了中国十大宜居城市排名,这十大宜居城市分别是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为长沙、武汉、台北、西安、广州、北京、南京、深圳、上海和青岛。该榜单的主要评比指标是以医疗与教育环境、交通与城建环境、气候与生态环境、房价压力环境为指标进行评分,最后综合按得分的多少进行排序的。而在2024年至2025年亚洲宜居城市排行榜中,中国排名最高的宜居城市分别是广州(第9名);武汉(第10名);台北(第13名);南京(第14名);长沙(第17名);青岛(第18名)。
而在国内很多不知名的各种排行榜中,就会出现下面这些城市上榜中国的宜居城市。例如,随便在网络上一搜索,就蹦出来了没有标明是哪个部门或者哪个机构评比的中国宜居城市。看看这个2024年中国宜居城市排名前十的城市排行榜:成都、杭州、珠海、大连、三亚、烟台、扬州、宁波、深圳和西安。还有这一个排行榜单:榜单前十城市分别是杭州、珠海、大连、三亚、烟台、扬州、宁波、厦门、深圳和成都。在另一个榜单中,成都排名1,武汉排名第6,长沙南京分别排在第16与第17名。
有权威专家指出了中国内地宜居城市排名的局限性,首先是不同的排名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数据来源,这就导致了排名结果存在差异。而且有些排名可能更注重自然环境,而有些则更注重经济和生活便利性。宜居城市的评价还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多个因素,主观因素如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这些很难具体量化,而客观因素如房价、交通、教育、医疗等虽然可以量化,但也可能存在数据不全或解读不一致的问题。而且城市的发展是动态的,一年内的变化可能都会对排名产生显著影响。
这里还存在着排名方法本身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因为有些排名就可能比较依赖某些具体的主客观指标,而忽略了其他同样比较重要的方面。此外,对排名结果的最后解释也可能存在偏差,导致公众对排名的理解不一,造成排名的最终结果根本就不能服众。还有不同城市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差异,没有具体的比拼量化数据,这可能导致排名结果的不公平。例如,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可能在排名中能占据优势,而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就极有可能被低估而落榜。
国外机构对武汉这座城市宜居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在自然环境方面,武汉拥有大江大湖和多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而且武汉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其生态环境优越。尽管武汉市夏季有些炎热,但已经摆脱了昔日的“火炉”城市的称号。现在的武汉的气候温和宜人,四季分明,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武汉有五家医院位列全国百强,拥有12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占比接近5%,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武汉还是全国高教资源最多的城市,拥有89所高校和130万大学生。
历史上武汉传统的产业体系包括冶金、机械制造、纺织、食品、化工、医药等产业,这些传统产业确实对武汉这座城市产生了环境上的不好影响,但武汉早已经淘汰了对环境有影响的产业。目前武汉的支柱产业有“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和先进基础材料、智能建造、商贸物流、绿色环保、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现在的武汉不仅生态环境优越,更拥有相对宜人的气候和完备的民生基础设施,是一座比较典型大江大湖之滨的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