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中,大侠随手甩出银锭的潇洒场面,总能让人心驰神往。

只见大侠进了饭馆,土豪般地掏出一个银锭,说:

“上好的酒菜拿来!

然后小二就会毕恭毕敬收下银锭,马上端来招牌菜,和上好的美酒。


老盘看到这里的时候总有疑惑:不是,这……饭馆老板,好像从不找零

实际上,如果大家真的幸运或者不幸的,突然穿越了,

如果照着电视剧“掏银锭、不找零”的操作——那肯定三天就饿死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戳破这个流传千年的“消费谎言”。


一、白银流通史:唐宋罕见,明清才普及

从事实角度来讲,别看影视剧里动不动“白银千两”,其实历史上,白银真正成为民间流通货币,竟比辣椒传入中国还晚


  • 两汉时期:白银多用于赏赐、祭祀,百姓交易全靠铜钱

  • 唐宋盛世:对外贸易催生白银货币化,但民间仍以“贯”计钱

  • 明清两代:美洲白银经海上丝路涌入,银两才成硬通货

冷知识: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后,白银才正式成为税收货币。若真遇上包青天掏银锭断案,恐怕得先穿越到400年后!



二、剪银子的江湖:没有碎银,寸步难行

古代市井流传着一句行话:“宁收三斤铜,不接一锭银”
当大侠甩出整块银锭时,掌柜的内心早已上演暴风吐槽:

1️⃣先验纯度:用夹剪劈开银锭,查是否掺铅灌锡
2️⃣再称重量:请出镇店之宝——戥子(děng zǐ),精确到“厘”(1两=10钱=100分=1000厘)
3️⃣暴力分尸:两人合力压剪,剪出所需碎银(误差堪比开盲盒)
4️⃣补差价:若碎银不够,还得折算成铜钱


通俗来讲,找零这个事儿,既然找不开,那就剪开咯。

李然犀《清末天津“钱鬼子”揭秘》:

欲知里面是否有铅或铜,势必用剪银子的大夹剪断开,才能得明真象。当年各银钱号都有这种东西,任凭一个五十两的“整宝”银锭,放在夹剪里,用屁股一坐即能把元宝夹成两半。

咔嚓几下,剪出一堆,几钱几分,几厘几两,都不一定,留着慢慢找补。

不止是元宝可以拿来剪,连银簪子、银首饰都能拿出来交易,不论形状如何,老百姓是只认重量的。


看到这里,大家觉得已经够麻烦了吧。

但别忘了,剪银子可不是剪纸,没那么好处理。


用来剪银子的钢剪,夹口很小,夹臂很长,用这个来剪银子是需要很大的力气的。

一般需要两个人合作完成,一人固定,一人剪。

有时候剪银子的人,甚至要用整个身体作为压力才能成功剪开银子。突出一个大力出奇迹。


剪完了,就得称一下看多重了。

民俗馆里的常驻嘉宾:戥(děng)子。只要常有交易的地方,必有戥子,精确到一厘。


戥(děng)子

它其实就是一种小称。除了用于称重银子外,戥子还被用来称贵重的药材、香料、颜料等。


作为账房吃饭的家伙,戥子一般都有盒子保护

当一个人拿着五两银子买了三两的东西时,账房先生会当着买家的面,用戥子对这五两银子称重,看看份量是否足够。


确定没有缺斤短两之后,商家再用钢剪把这五两银子剪开。

但是谁也不可能刚好剪成一块儿二两重、一块儿三两重的,

如果二两那块儿剪成二两多了,则必须再剪一次。

如果这次又剪过了,剪成不到三两了,

就要用商家之前留有的碎银子来填补。


如果商家没有合适份量的碎银子作为填补,

那这部分就要折算成等价的铜钱。


三、碎银经济学:古人出门堪比数学考试

你以为剪完银子就完事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纯度歧视链

  • 官银雪亮 > 商银微黄 > 私铸黑斑银
    同样一两碎银,黑心私铸品价值可能折半

形状不重要,重量是王道
银簪、银锁、银耳环…万物皆可抵现
《醒世姻缘传》里甚至有当街咬银镯验纯度的名场面

最小单位“一毛”
剪到不能再碎的银渣叫“毫”或“毛”,仅值数十文铜钱
(注:这就是“毛票”“一毛钱”的历史源头)


古代铸银技术不成熟,无法提取百分百的纯银,一些黑心私铸者还会故意掺假,在里面混入锡、铅等普通金属。


同样都是银子,有的浑身银光,有的则全是黑斑。

这种情况下即使重量相同,后者的价值也比不上前者的一半。


在当时的条件下,白银是否缺斤短两很难判断,也不好携带。

于是,人们用钢剪把整个银子剪成小碎块儿,以便于和铜钱进行兑换。


然而一块银子也很值钱,买肉买菜还是不够零碎,所以还得剪,继续剪,

剪下一角,谓之“角”。

一角值多少钱呢?

又被称之“毫”,或者“毛”,是银能碎到的最小程度了,没法再小了,在明清时期,通常可换铜钱数十枚。


必须说明的是,就算你拿着五两银子,也不能直接购买五两银子价值的东西就离开,因为商家还是要称重并剪开你的银子,防止银子的杂质过多,不抵价值。


因此普通人用的银子,多是经手多次的碎银。

多数人不会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银锭的机会,就如同今天大多数人不会去银行办支票一样。

想象一下:郭靖揣着十两官银(约合现代6000元)进客栈,掌柜的崩溃三连

  1. 验银剪银耗半炷香,耽误做生意

  2. 补你九两碎银?整条街凑不齐

  3. 折算九千枚铜钱(重达70斤),扛都扛不走


所以要是真的有某位大侠,拿着一锭十两银元宝,要求小二上好菜的话,老板可能还不乐意做这笔生意呢。


结语:古人智慧,藏在细节里。

从暴力剪银到毫厘必争,古人用最笨的办法,建起一套原始金融体系。
比起影视剧的浪漫想象,真实历史中的市井江湖,反而更显生动鲜活。

若穿越回古代,你选择带铜钱、碎银还是银票?评论区等你化身“历史精算师”!不要忘了点赞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