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织女的世界里,纱线不仅是简单的线条,更是承载记忆与情感的媒介,是林凯西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自幼时起,她便养成了一个习惯:入睡时必须握着一块她称作“宝贝”的布料,对布料的情感连接从那时便悄然萌生。视觉信息很容易被遗忘,尤其在当下这个视觉信息过载的时代,但味觉与嗅觉却能长久留存在记忆中,也因此,她选择了“布”。
作品|《The Monk》,2012
“我觉得物品是有生命的,它们能唤起怀旧之情。对于我来说,布料与身体紧密贴合,比其他物品更亲近。我们每天穿的衣物,就像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每块布都有自己的气味和性格,就像人一样。”
林凯西曾对日本的“Boro”布料情有独钟。在日本北方的贫困时期,人们的衣物因长时间使用而破损,不得不在衣服上缝补大量补丁。随着日本逐渐走向富裕,这些打满补丁的旧衣物转变为艺术品,展现出代代相传的劳动与生活痕迹。于她而言,面料便是她在世界上留下痕迹的一种方式,让她思考人类的渺小与生命中的重要瞬间。
作品|《Unraveled Memory》,2013,London
在英国留学期间创作《Unraveled Memory》时,她特意中途飞回中国,带回了几大箱珍藏的记忆:外婆、奶奶与母亲的旧衣物。这些饱含岁月痕迹的布料被她彻底拆解,再经过拼接和重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每天在学校的织布机前专注工作长达十二个小时。
将线头重新编织进作品中,让那些陈旧的碎片在新的脉络中焕发新生,也让记忆在纱线上悄然重构。
作品|《The Monk》,2012
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纺织品专业毕业后,她成为了一位专注纺织艺术的织女,而情感与记忆一直是她创作的源泉。在她的作品中,气味与记忆交织,情感与纤维交汇,作品也不仅仅是物品,更成为了一个个有温度、有故事的载体。她将自己在这个阶段的创作称作“织女1.0”阶段:她专注于纺织品的制作,将学校所学的技艺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用织物探索材质的肌理与质感。
作品|《Disorder》,2021
与其称自己为艺术家,林凯西更愿意自称为艺术创作者——一个以纤维和布料为媒介,用双手与时间编织情感与记忆的人。
在林凯西看来,艺术并非孤立的表达,而是一种与世界温柔相连的方式。她的织物,通过材质的肌理、色彩的层次,传递她对生活、时间与自然的独特感知。
“创作本身应该是一个被感知的过程,我希望每一件作品都能让人触摸到时间的流逝,感受到我在针脚之间所倾注的心绪与坚持。”
加入JNBY后,公司为林凯西腾出了一间废弃的会议室,里面堆满了落满灰尘的缝纫机。门卡交到她手中时,公司告诉她:“这是你的工作室了。”就这样,JNBY的面料实验室在她的手中逐渐成形。那间被她称为“神秘的小黑屋”的工作室,成为她日常创作的天地。每天,她在织布机前,绕线、织布,日复一日地沉浸在纤维与线条的世界里。
而这个阶段的创作被她称为“织女2.0”:将“织布”延展为一种生活哲学,将技艺的触角伸向事业与工作日常,用纱线串联起设计与生活,将传统的温度注入现代的感知中。
尽管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但她对织物的情感与感知的温度依旧不变。第一次踏入萧山仓库,看见堆积如山的库存面料时,林凯西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得知这些面料仅是库存的一部分时,她心中对再利用它们的渴望变得愈发强烈。那些被遗忘的面料,等待着重获新生的机会。
Replay系列便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诞生的。这个系列像是她学生时期作品的延续,通过“解构与重构”的手法,她传达了零浪费的概念,试图延续每一块布料的生命力。
JNBYHOME旗下出行生活方式产品线LOB
再到环保材料线Lab,林凯西始终关注材料的再生与创造,致力于延续可持续发展和节约资源的理念。作为长期主义的选择,更是在回应纺织品快速迭代所带来的巨大浪费——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
在这个处处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林凯西选择了长期主义,选择了缓慢,来抵抗快时尚的匆忙。对她而言,织布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与文化表达。纱线构筑起她独特的世界:在艺术与商业的边界间游走,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前行,在快节奏与慢工细作的交织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和谐与节奏。
“织布就像运动,保持呼吸,保持精力,强身健体,探索世界。”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全然的自由》中写道,自由并非任性的放纵,而是思维的流动、天赋的释放,以及内心意愿的畅快表达。对林凯西来说,手工艺的创作过程,正是这样一种“全然的自由”。
告别了“神秘的小黑屋”阶段后,林凯西将家搬到了杭州宋城附近的职住一体空间里。这个空间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她的生活方式——柔软的布料、自然的纹理、亲手DIY的软装。在这里,生活与工作彼此交织,早已融为一体。
《裁缝的工具包(the tailor's sack)》机上制作
将织布这门古老的技艺融入日常,从居住空间到工作室,从纱线的绕制到生活的编织,林凯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让时间在指尖缓缓流淌。而织布也早已不只是职业,更是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手织口袋(hand woven sack) 》带眼制作过程
在快节奏的世界里,以慢工细作的姿态回应时间的流逝;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以可持续的理念赋予旧物新生。她用织布作为与世界交流的方式,也用它来沉淀自我,持续探索手工艺的无限可能。
或许在“织女3.0”阶段,织布也不再局限于物理的编织,而是将情感与时间编织成一匹无形的布,细密而深邃。在这样的创作中,林凯西找到了自由,也找到了前行的力量。
可以为我们描述一下你日常织布时的工作环境吗?这个环境如何影响你的创作状态?
目前是职住一体的小屋主。楼上生活,楼下织布创作。从在英国织布,到大公司的“小黑屋”里织布,再到成立独立工作室织布,我始终保持着独立和封闭式的创作状态。我很i,也比较喜欢安静,所以独处的时光总能给我源源不断的能量。
你如何看待快时尚与手工艺的对立?未来是否有可能将二者结合,实现一种新的平衡?
手工艺的核心在于“人”,不应局限于传统手工艺的刻板印象。“人”与手工艺的结合,能延展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也会关注其他品牌的作品,比如Loewe Prize的作品就展示了手工艺如何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带来对手工艺全新的理解与想象。
如果可以设计一件完全不受时间和成本限制的作品,你最希望它是什么?是艺术品、功能性织物,还是其他形式?
如果真的能做到,我会创造一个“matrix”,一个像“黑客帝国”那样的人生应用系统,结合我的织布理念和宇宙的概念。织布不只是物理上的织造,它也可以是一种精神上的交织,比如在虚拟的“元宇宙”中,大家可以一起编织自己的故事和生活,像电影里的交织场景一样。
策划|晓莉
编辑|camellia
文字|Fernanda Zhang
视觉呈现|April
图片来源|林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