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记者 夏思扬 实习生 钟圣琳)2月8日报道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2024年度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名单,成都市温江区万春稻菜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四川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园区以建设国家农高区为统揽,以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为指引,认真落实成都片区“一带十五园百片”建设要求,突出“农”“高”“科”特色立园,深度融入温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凝心聚力将园区建成产业优势突出、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发展方式绿色、质量效益显著、联农带农突出和辐射带动有力的精品现代农业园区,力争打造西部领先的现代都市农业高地。
近年来,园区深入推进“立园满园”行动,依托在温科研院校(所),构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全链条贯通,打造“天府粮仓”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成渝地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先后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挂牌入驻,且园区已获批建设国家发酵蔬菜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园区现有省市级研发平台46个、市级以上创新载体10个,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0项。新引进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所杨其长、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高翔等高层次人才28人,累计达到205人。农高创新中心已入驻四川种业集团等企业30余家,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农业科技企业19家,转化科技成果42项,年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
在加快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园区创制、开发新品种481个,种质资源20余万份,开展杂交水稻推广800万亩,产值约130亿元。农高创新综合服务体、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一期)建成投运。在技术服务方面,园区与川农大、市农林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开展优质、高产、抗性好的品种筛选及示范推广。在专家团队方面,成立农高区创新中心,聚集秦文、田孟良、万雪琴等专家教授牵头的高端研发团队36个,牵头或参与研发项目34个,研发关键技术37项,开发新兴产品30项,建成了全国第一条农业行业公链—CNG农业链。在科技推广方面,试验示范水稻新优品种200个以上,先后推广并种植了宜香优2115、福两优8601等优质新品种,实现园区良种覆盖率100%,同时还推广了无人智慧农场应用、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大蒜机械化生产等先进新技术,先进科技推广应用面达到98%以上。
园区依托川农大、中医大、成都农职院、市农林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生物育种、农业微生物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生物新品种培育、创新产品研制,逐步形成了“研发在温江、推广在周边、辐射在西部”的农业科技发展格局。建有农高区创新中心、川农牛科创农庄和四川省种业集团等专家办公场所,并同步推进种业院士工作站建设,围绕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企业培育指导、产业咨询服务。
园区产业基础厚实,现代化智能设施装备齐全。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等工程,夯实水、电、路、讯等公共设施基础配套,园区建成高标准农田规模14176.3亩,占园区耕地面积88.6%;实现机械化、数字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配备有国内最先进的第六代大蒜播种机,配备有育秧机、播种机、插秧机、无人机等先进适用设施设备300余台,新增无人智能农机装备8套,有效实现园区全程机械化种植和农机社会化服务。2024年,园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100%。
目前,园区培育有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联合体、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91家,带动农户16925户,带动比例达86.4%。创新“保底+浮动”分红、“优先股”分红、“合作+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加速推进集体经济发展,2024年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12万元,高于当地平均水平5.3%。
据介绍,园区还将深入推进“立园满园”行动,进一步突出园区特色,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积极引育“镇园之宝”,壮大园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农高创新中心二期,深入强化校地合作,充分挖掘整合驻温高校院所资源,为科技成果转化奠定基础。
(图源:金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