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好今年雅安“三农”工作?2月6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要按照守牢底线、优化提升、城乡融合、深化改革的思路,突出抓好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新等重点任务落实,全力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十五五”蓄势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如何抓好今年雅安“三农”工作?2月6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要按照守牢底线、优化提升、城乡融合、深化改革的思路,突出抓好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新等重点任务落实,全力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持续提高粮食产量,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广粮经复合模式,以“百县千片”高产展示片建设为抓手,稳步推动粮食单产提升,确保产量稳定在36.7万吨以上;构建多元化粮食、食物供给体系,抓好生猪、蔬菜等产品供给,全方位多渠道丰富群众“菜篮子”。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非农化”,分类有序做好“非粮化”整改,稳妥推进耕地恢复,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土地分散化、细碎化治理,确保耕地面积只增不减、质量稳步向好。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蒙顶山水库、旭家沟水库、大庙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加强中高山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因地制宜建设整治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农村水利设施;针对去年汛期水毁基础设施,抢抓汛前三个月的黄金建设期,全力加快水库、堤防、护岸等防洪工程设施水毁修复力度。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质效,持续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强化网格体系建设,优化部门数据比对、筛查预警和联动会商,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不断优化产业就业帮扶实效,分类推进帮扶产业升级,健全农户与村集体、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多方利益联结机制;扎实开展就业攻坚行动,充分运用以工代赈、公益性岗位等措施,促进脱贫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增强重点区域内生发展动力,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支持政策,谋划推动一批带动性强的衔接资金项目,优先向重点帮扶村、脱贫村进行倾斜;深入推进联村驻村帮扶、“万企兴万村”等行动,健全落实各项惠农富农机制。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建强精深加工链条,大力发展新式茶饮等新产品,集中力量打造优质绿茶品牌和优质黑茶品牌,发挥茶交所平台作用,全力促进茶农增收、茶企增效、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冷水鱼产业提档升级,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天府鱼子酱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全球最大的鱼子酱生产加工基地,积极争取全国绿色渔业循环发展试点项目建设,以鱼子酱产业为龙头,推动全市冷水鱼产业进行集群发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

推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实施特色产业基地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升行动,推进中药材、花椒、甜樱桃、藏香猪等特色优势种养殖发展壮大;深挖森林四库潜能,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提质扩面,力争新建成2个以上省级园区。

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茶文化、红色文化、熊猫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体验、田园康养、赛事演艺等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持续打响“熊猫雅宿”品牌,推出一批农文旅融合发展精品线路。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加快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统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电网提升工程、农村供水工程改造,完善长效管护机制;着力补齐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等短板设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村庄清洁行动、农村改厕和污水治理等重点工作,确保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80%,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保持100%。

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党组织“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农业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强公共文化阵地。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新

优化农业经营体系,稳妥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建立完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扶持发展工程,大力发展一批集体经济百万村;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三资”管理;石棉县要扎实抓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省级试点。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用好与川农大、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的机制,全力推进“揭榜挂帅”农业科技项目,合作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及核心技术攻关;用好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