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冬训·共蓄力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海体育人进一步树立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握形势、迎难而上,切实提高备战工作水平;坚定必胜信念,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举措,坚决做好冬训及各项训练备战工作,为粤港澳全运会夯实基础,助力上海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上海体育事业新局面。
第9期,跟着小体一起走进上海武术院,走近这群可敬可爱的上海体育人。
要练武,不怕苦!对于习武之人来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每年的固定课程。目前在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上海武术队就在潜心苦练硬功夫、培育新才俊,抓好冬训各项工作,既为了2025年粤港澳全运会,也为了更遥远的将来。
多管齐下育新苗
全线布局聚英才
每一届全运会后都会有不少运动员退役,甚至会影响下一届全运会的备战,这是大多数运动队需要面临的人才断档问题,上海武术队也不例外。此外受条件限制,从外地引进运动员遇到一定阻力,也是上海武术队面临的难题。但是,不去强调客观理由,有问题就想办法去解决,上海武术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上海武术院(上海市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副院长赵晓珺介绍,这几年上海武术队多管齐下,解决后备人才的输送和培养问题。输送方面是两条腿走路,既要引进“好苗子”,也要在上海中小学中做好“育苗”工作。
2002年出生的队员赵星雨已经练了15年武术,家乡是安徽芜湖的她从小随父母在上海生活,在上一届学青会中赵星雨获得太极剑第三名。“今年的全运会,我非常想取得一个好成绩,因为那是我继续坚持的动力。”赵星雨说,如果今年成绩还不错,她就会争取奋斗到下一届全运会,“武术运动员的运动生涯相对较长,如果合适的话我就会继续练下去。”
与此同时,近年来上海也在积极响应并深入贯彻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武术进校园的战略部署,继2023年确定第一批53所试点学校后,2024年又选取44所学校开启第二批试点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武术进校园试点工作成果。如今已经有不少“好苗子”涌现出来,这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赵晓珺说,从前年在全国青少年武术锦标赛上只拿到2枚金牌,到去年夏天拿到9金6银6铜,上海武术队在青训工作上已经逐渐成熟,收获了一定成效:“去年锦标赛上,我们A组B组C组各个年龄段都有金牌,其实也说明我们通过市、区两级的合作,二三线的人才培养已经有成效显现出来了。”赵晓珺同时谈到,“我们也在考虑去增加青少年武术赛事的频次,让各个区的青少年运动员得到更多的锻炼平台,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他还表示,上海武术院(上海市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也会在培养年轻教练员以及裁判方面下功夫:“我们的一线教练接下来可能会陆陆续续有退休的,所以要抓紧做好二三线年轻教练员的培养工作。另外,武术毕竟是打分的项目,在全国武术赛事平台上我们也需要有上海裁判的声音,体现上海综合培养武术人才的成果。”
专注苦练硬功夫
勇敢应对新变局
对于运动员而言,训练环境很重要,崇明体育训练基地非常适合上海武术队的训练,上海武术队南拳太极组教练李淑红也相信今年的冬训工作能够收到更大效果:“跟市区比较的话,这边相对来讲是一个较安静的区域,运动员能更加专注地投入训练,心无旁骛地提升水平和能力。”训练场上,队员们或是两两对练,或是自己琢磨一招一式,一动一静组成一种奇妙的和谐。李淑红站在场边观察,不时会给队员讲解几句动作要领,甚至自己做几个动作给对方做示范。
“今年全运会规则有改变,回到了以前的老规则,所以一些老运动员会复出,这对我们上海队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竞争更加激烈了。”李淑红说,“因为新的规则对年轻运动员比较有利,而我们上海队年轻运动员比较多,现在回到了老规则,年轻运动员在武术内涵等方面并不占优势,但我们会尽量往前冲。”
赵晓珺表示:“从青年队的角度讲,我们要争取在2026年青奥会武术项目国家代表资格争取和2027年学青会上有好的表现,再之后就是2029年的全运会,我们这批队员那时正好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年龄,也将全力以赴为上海武术取得突破。”
让小体通过一组图片
带你感受冬训现场的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