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云南楚雄,白天的温度可以接近20摄氏度。曹振水教练戴着墨镜、一件单衣,手握三块秒表,不时还拿出笔和纸,记录着不同专项运动员的训练情况。

「98跑」到楚雄的当天,是冬训初期一堂周三的重点课,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是,相比于“队员”、“运动员”这类称呼,曹振水更喜欢称他们为“同学们”;相应地,相比于“曹教练、曹指导”,运动员和业内人士更习惯称呼其为“曹老师”。

这支清华大学中长跑队伍,过往几十年来以学生运动员的身份一直活跃在全国乃至世界舞台,清华也成为全国体教融合的典范。“学生运动员”到底是一群怎样的存在?他们如何铸就高水平?我们与曹老师展开了深度对话——



清华大学的体育传统可以追溯至1912年,建校之初就设立了体育部。从早期留美预备学生的体能训练,到如今成为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体教融合的典范,“无体育 不清华”一直以来深入人心。

除了体育代表队的建设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生运动员,包括坚持对普通大学生的3000米测试,不学会游泳不能毕业等等,都体现着体育对于这座百年学府的独特意义。

1954年,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成立,刚刚结束的2024年正好是70周年。成立之初覆盖田径、游泳、篮球等将近20支队伍。时任校长蒋南翔提出“业余赶专业”、“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等口号。


“上世纪50年代,当时各个省市还没有所谓专业队,也还没有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政策,清华就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自己的代表队。谈清华体育,就不得不提到马约翰先生,他作为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先驱者,在清华任教了几十年,横跨旧中国和新中国。清华的体育基因,从建校开始就镌刻下了。”曹振水教授说。

曹振水老师是1989年到清华大学任教,承担体育教学工作,同时执掌中长跑队训练。过往30余年来,每一个时期他的弟子在全国赛场都有突出表现。

曹老师回忆道:“刚开始,队伍在北京高校拿个冠军都非常不容易,对于全国冠军或者能参加亚运会、奥运会更是奢望。1994年迎来了普通高校体育发展的春天,我们国家开始在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时任校领导陈希副书记主抓这项工作。


我们把蒋南翔校长提出的‘业余赶专业’的口号再次做为目标,虽然是普通大学生身份,但要争取为国家竞技体育作出贡献,到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目标已确定,大家就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曹振水老师所带第一批优秀运动员以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安虎、张立军为代表,1995年全国田径冠军赛张立军获得男子800米、1500米第五名,安虎获得男子5000米第七名并达到运动健将标准,在1999年西班牙帕尔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作为唯一一名普通大学生获得男子10000米第七名,引起国内同仁的关注。

“当时的第五名挺轰动的,可能比现在拿到冠军还具备意义。他破除了普通高校学生难以在竞技体育方面说赶上专业选手的神话,后来他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的表现,人民日报头版还进行了报道。”

曹教练带出的第一位冠军头衔是李光明,2000年在漯河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取得男子800冠军,这也是清华大学“文革”后第一个全国冠军。


而自2003年起,李翔宇开始成为男子800米项目的统治者,不论是城市运动会、全运会、全国各级比赛,他开启了在国内长达六年的不败神话。

2005年的第十届全运会,清华学子拿下男女子800米、女子1500米三枚金牌。李翔宇、刘青分别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男子800米、女子1500米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李翔宇是博士毕业,考大学那年他还参加了亚青赛。比赛回来就去参加高,分数还不低,文化考试水平远超当时的招生分数线,他高中时期在普通班的学习成绩还是非常好的。”曹振水教练说。


大家耳熟能详的800米名将滕海宁,2010年考入清华大学,在曹振水老师的指导下。2011年深圳大运会滕海宁夺得亚军,打破全国青年记录,成为中国男子中长跑在世界大赛上的首枚奖牌;2014年获得亚运会亚军,还在北京世界田径挑战赛上,创造了1分46秒32‌‌的男子800米新记录。


一直到李俊霖、夏雨雨、游俊杰时代,2021年陕西全运会,李俊霖以经典的鱼跃冲线取得全运会男子800米冠军;夏雨雨获得女子10000米亚军,游俊杰获得男子1500米亚军…,夏雨雨在2023年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女子10000米冠军5000亚军,2024年代表中国参加了巴黎奥运会并取得优异成绩。

如今李俊霖、夏雨雨几位中流砥柱,仍然是各自专项上国内的顶尖选手。而年轻一代也在逐步成长起来,包括800米专项的马忠强、王文慧,1500米、5000米专项的陈中平,以及在长距离马拉松项目上更为见长的王文杰等等。


可以说在中国中长跑尤其是男子800米项目上,清华大学中长跑队在近些年,每一个周期都有比较优秀的运动员,为中长跑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不仅仅是曹老师所带的中长跑队伍,截至2024年,清华田径队保持着首都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十五连冠,创造了近30届“首高比赛”29次斩获甲组团体总分冠军的壮举,并在不同项目上为各个省市队、国家队输送体育人才。



如上述所言,清华的学子不仅仅在高校体系下的比赛中表现突出,在全国、世界大赛的领奖台上也有他们的身影。

在不同场合和以及全国比赛中,清华学子在面对我们镜头时候喜欢提到一个词——“学生运动员”。

“我们首先是学生,同时也是运动员。不论是日常的学业、考试,还是体育训练都要兼顾好。”这是多位清华学子对「98跑」的共识。


曹振水教授也同时谈到:清华体育代表队队员“一方面要完成学业、另一方面要保证训练,体育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培养手段,体育,教育不能割裂开来,体育本来就是教育的一部分。”

这里需要补充科普一点,学生以体育为特长进入高校通常分为三种情况,体育统招、体育单招和高水平运动队招生。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制度缘起于1987年,到1994年进行了一次重要调整和完善。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携手,陆续经历起步探索、调整优化、改革提升等阶段,如今仍然在不断变革,旨在探索体教结合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具体在不同阶段,高校的招生规范上有细微差别,大致相同的是高水平运动队入学的学生就读的通常是非体育专业,需要与其他非体育生一起完成学业、考试,并兼顾日常训练。


“早上会慢跑一下,然后上午上课,下午根据选课情况看,重点训练都在下午。傍晚如果有选修课就去上课,或者在宿舍写作业。”本科大三的陈中平这样描述自己一天的安排。

而王文杰则是每天上午5点半起床,在上课前出早操训练,重点课同样在下午。对于马拉松项目来说,他需要更多的量的积累,所耗费的时间也自然更多。

“高校的环境,很难做到让同学特别早睡。我给大家提的要求是如果第一节没课要出来跑跑,但我不会给大家定非要跑多少、什么强度。重点课的训练基本会放在下午,因为上午他们都要上课,我会把下午这堂训练课抓的质量比较好。”曹教练表示。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这些学生运动员们所处的年级不同、课业不同,练习体育的专项也不同,这给教练员的执教提出考验。


“这支队伍男女选手,中长跑各项目的都有,基本的训练我们会揉在一起,不同专项、不同水平阶段会做出区分。中跑和长跑专项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它们有很多共性,也有许多不同点,它的奥妙和魅力也在体现在这些方面。

比如我练能力(耐力水平)的时候,长跑的同学可以帮中跑的拖一拖能力;练速度的时候,中跑的同学又可以帮长跑的往上拉一拉速度。如果把控的好,这其实是一种相互促进和提高,而不是互相制约。”曹教练说。

另外曹振水教练认为,首先一支队伍的氛围和作风非常重要,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吃苦耐劳、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团结奋斗,比较良好的队风能带来良性循环;其次运动员本身的自驱力、高度自律性很重要。

“教练不可能24小时管着他们,如果队风建立起来,老队员起到的带头作用可能比教练还重要,这是我的体会。另外作为一个运动员,如果老需要别人去督促你,我个人感觉也不会达到特别高的高度。”


任教30余年的曹老师,作为清华大学体育部的一名教授,除了带高水平运动队之外,他直至今日还担任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每周还要为普通大学生上9个学时的体育课。

“教练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我不仅要上体育课,备课,开会,辅导。各种竞赛都要参加,训练计划,教学教案都要耗费很大精力,。每周的六次训练课我都是要盯紧的,一般慢跑我不会把他们盯的非常紧,快点、慢点都可以,但要注意技术,要求他们自己学会约束自己。”

平时,我们都是在学校进行学习和训练,寒暑假一般会到云南和内蒙进行高原集训。


“寒暑假这两个周期对于我们的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奢求的。高原的周期训练会更系统,效果也更好一些。”夏雨雨表示。

北京的天气属于夏天极热、冬天极寒的情况,这给耐力项目训练提出挑战,另外由于不是专业体工队,各项保障相较省队也会有所不同。

曹老师介绍道:“学校有一个医疗室,有一位退休大夫帮助日常的疲劳康复和小伤病治疗。一些理疗仪器、冰敷、针灸等等是可以完成的。全运会周期里如果和省队合作,也会聘请按摩的康复师,一般年份这些就欠缺一些。确实跑这么大的量,长期积累就容易受伤。”

此外清华大学与很多综合类高校的田径队伍有一点很大的不同,他们不仅仅参加高校体系的比赛,也会注册在各支省市队参加专业比赛。


例如2021陕西全运会周期,李俊霖代表山西取得800米金牌,夏雨雨代表山西取得女子10000米银牌,游俊杰代表四川获得男子1500米银牌;2025周期马忠强、陈中平注册在河南,夏雨雨、李俊霖、牛丽华注册在北京队。

“虽然我们的身份是业余的,但我认为和全国高水平选手切磋交流是很重要的。如果只在高校的比赛里拿了冠军就自满,到全国、世界比赛去就能看到自己与高水平的差距。把目标定在全国、亚洲、世界舞台,这是学校领导和同仁们共同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这一点。

高水平的竞技下,去力争前八名、前三名,相比于在低水平比赛以一个普通的成绩拿了冠军更值得鼓励。如果能在大赛表现出自己的水平,跑出很高水准,即便名次不太理想,我也会给他们竖大拇指。大型赛事目标就是超越自己、向对手学习,能够争夺更好的名次当然全力以赴。”曹教授说。


从过往多年的赛场成绩看,清华的学子们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以刚刚过去的2024赛季为例,夏雨雨在名古屋跑出2小时25分45秒刷新PB,这一成绩帮助她去到了巴黎奥运会,也成为中国女子马拉松年度最佳。

陈中平在日照全国田径冠军斩获5000米冠军,王文杰也在北京马拉松暨全国锦标赛跑出2小时10分23秒,这仅仅是20岁的他个人第二场全马。

谈及这些高水平选手的成长和涌现,曹教练认为除了扎实的训练,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不要把压力搞得太大、太纠结,好像一场比赛没有比好方方面面就影响心态了。实际上检验训练的过程,总结经验就好了,比赛要能把训练的水平展现出来。

专业队的选手很多也有很强的实力,往往一些氛围给他们的压力很大,导致有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相对而言学生运作员有可能心态更好一点。体育是大家特别喜欢的事情,获得成绩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如果把体育比赛考虑太多功利因素,会形成很大压力,这是我个人的感觉。”



此前,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

这份文件指出从2024年开始,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对考生的文化成绩和体育竞技水平、学校的专业设置有了更严格的规范,不仅限于田径项目。

以田径为例,要求专项水平一级成为报名门槛,此外要参加高考并达到本科线以上,极少数情况要求文化成绩达到本科线的65%。

这份“指导意见”实施后引发的业内人士、高校教练的广泛讨论。最直接带来的改变是高校生源面临困难,不论是体育和文化都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对于耐力项目的培养周期,很难要求在中学时期就达到很高水准。


对此曹振水教授也提出的自己的感悟:“我个人感觉有点茫然,我用‘茫然’这个词。至少对于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短期内会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个‘短期’是多短我不好定论。一些高校招生名额都招不满,如果招不到学生,也就无从谈及培养。

我绝对支持学生运动员要提高学习能力、文化水平,将来不管从事体育还是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执教,都需要文化知识。而普遍的情况是运动员投入了大量时间进行训练,学习的时间精力会有一些耽误,如何把握这个度很重要。另外以目前中长跑项目来看,以一级作为门槛,以我个人的执教经验,这可能有些要求高了。

原本在全日制的中小学,真正从事体育锻炼、专业训练的群体就很少,对于体育和文化成绩的报考要求提高,可能让一些有体育天赋的孩子放弃走体育之路,我很担心这会导致人才的流失。”

曹振水教授表示任何政策制定都会有两面性:“决策者可能站的高度不一样,或者说希望达到的目标不一样,短期内会对高校竞技体育带来一定改变。当然,参考欧美国家和亚洲邻国,优秀运动员很多来自高校培养体系,这也是公认的,我们在一些项目上做了尝试。


我站在高校教练、老师的角度认识也存在局限性,不管怎样,还是希望竞技体育会越来越好。学校体育的模式,从专业方面为国家争光,从全局方面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将来不管到专业队、俱乐部、高校都发挥所长。”

除了对于高校招生政策改变的隐隐担心,曹振水老师也与「98跑」谈及当下商业化发展对于路跑运动的改变。

相比于中长跑场地赛,马拉松运动在社会影响力、商业化潜力方面都在我国不断发展至新的高度,各方孕育出优渥土壤。

对于马拉松项目而言,签约、代言、参赛奖金、出场费等等成为现实摆在眼前的事。如何把握商业化发展和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本身,以及引导好学生运动追逐自我价值实现,也成为教练员需要做好的方面。


“商业介入马拉松后,给这个项目注入了一些新的些动力和活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个现象也会长期存在下去。我认为追求成绩和追求经济回报本身并不相悖,只是说运动员目光要放长远一点,不能只追求短期的利益。

大家都是活生生的个人,中长跑项目特别辛苦,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为动力也是没错的。只是一定要树立一个高目标,知道自己最终追求的是什么。就现在来看,我的学生们对这一点把控都很好,我们都能相互沟通和理解。”

曹教练始终认为,通过体育、学校教育走出社会,为国家做一定贡献,这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自己与学生始终在践行的事。


2025年粤港澳全运会周期迫在眉睫,谈及这一点,曹教练遵循着自己鼓励学生超越自己,去和高水平选手切磋、不留遗憾,同时不会给学生太大压力的观点。

“从我执教方面我没有给他们具体的目标,四年一次的全国运动会。他们最终能超越自己,把水平表现出来就可以。竞技体育人上有人,谁的实力强一些最终决定了名次会好一些。

首先定位的一点是,展现出能吃苦、不服输的精神。只要发挥出应有水平,如果对手就比你强,你成绩有突破,拼尽全力,咱不留遗憾。”曹教练说。


与曹振水的教练的交流对话持续许久,不论从言语和行动,作为一位资深名帅和高校老师,他向我们回溯着清华中长跑队伍70年来的轨迹,阐述着体育在清华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意义,也谈及对未来的展望和面临的挑战。

而从过往各大赛场的成果来看,清华大学通过其不断发展的模式,培养着一批批优秀运动员,塑造着一代代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社会使命的青年,无疑也为高等教育如何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提供着借鉴范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