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

绣球

“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在中国,绣球有着几千年的传承历史,在古典建筑、宫殿庙宇、木石砖雕、服饰瓷器上都能见到绣球的纹样。海派绣球是将海派文化元素与传统技艺结合,集刺绣、编织、构图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常见于厅堂、书房吉瑞摆件,耳环、胸针、车挂等装饰品。


为推进上海监狱高质量发展,打造罪犯改造品牌,进一步探索非遗矫治项目“产学业”一体化路径,监狱引进非遗项目——海派绣球,邀请海派绣球非遗传承人来监为服刑罪犯授课、讲解制作技艺。


图|非遗老师授课


图|服刑罪犯制作绣球


图|第一批绣球制作细节

刘颜(化名)是参与海派绣球制作的服刑罪犯,从零基础到独立完成绣球作品,她感触颇多。在监狱近期举办的非遗作品展后,她书写了自己的体会:“做绣球于我就像一场心灵洗礼,在针线穿引中,在圈圈绕绕里,我学会了专注;在看到自己完成的精美作品时,我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我告诉自己,要珍惜机会,脚踏实地,静心改造。”


图|服刑罪犯展示绣球成品


图|服行罪犯绣球作品

女子监狱在“产学业”一体化运作模式探索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以工促学,以学促改,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引导服刑罪犯沉淀浮躁的心,洗脱戾气,通过勤劳和努力掌握生存技艺,获得谋生本领,为降低再犯罪率而不懈努力。

编辑:郭 伟

供稿:女子监狱


了解更多上海监狱“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