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生活工作室】
“我要去上学了,改天再唠。”撂下电话,挎上帆布包,刘奶奶匆匆赶往学校。
七旬老人,为啥还要上学?原来,在山东省龙口市诸由观镇西河阳村,有一所老年大学。
龙口市老年大学国学班的学员在课堂上诵读《大学》。李锴 摄
西河阳村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2016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23年,龙口市老年大学将民俗专业课堂搬进村里的“老房子”,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担任教师,开设黄县窗染花、剪纸、摄影等课程,在深入挖掘本土传统民俗非遗文化的基础上,打通老年教育进基层“最后一公里”。
龙口市老年大学位于西河阳村老龙街上的教学实践基地“民俗体验馆”。张允田 摄
“我在古村上老年大学!”——这是西河阳村附近的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自开办以来,这所坐落于古村的老年大学已吸引800余名老年人报名学习,这些老年人多数为本村及周边村村民,还有附近乡镇居民。近日,人民日报记者跟随老人们走进西河阳村,体验了三堂富有特色的课。
数据来源:民政部
一堂非遗课 指尖舞蹈唤醒童年记忆
龙口市老年大学“黄县泥老虎”非遗课程老师李殿平在课堂上进行示范。刘启强 摄
龙口市老年大学“黄县窗染花”课程上的老师和学员共同欣赏剪好的窗染花。龙口市委宣传部供图
漫步西河阳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独具胶东特色的老式民居建筑,墙面由火山岩垒砌而成,屋顶黑色瓦片俯仰结合,当地人称其为“哈瓦房”。
“胶东民间,曾流传有一首民谣,‘黄县的房,栖霞的粮’,龙口市原称黄县,哈瓦房就是黄县房的典型代表。”龙口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姜利春介绍,“老黄县房是胶东人居住文明的象征。在古村里办公益性质的老年大学,一是为了方便乡村老年人学习,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更有利于非遗课程与老房子的结合,让老年人的学习更接地气。”
步入教室,笑语朗朗,一堂非遗课正在进行:一扇窗上,贴着五颜六色的窗花,有花有鸟,图案精美。
“这叫‘黄县窗染花’,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200多年历史。”黄县窗染花烟台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少莹是这节课的老师,“黄县人借鉴剪纸和木版年画染色技法,创造出剪刻与色彩点染相结合的窗饰制作技法——‘黄县窗染花’。”
62岁的王淑红是离西河阳村不远的枣市村村民,也是老年大学的学员之一,每周四下午,她都要来上一堂窗染花课。坐在桌前,她手握剪刀,不一会儿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鱼就“诞生”了。
“金鱼剪起来容易上色难。”她拿出几个调色瓶,在纸上调配颜色,一次次在白纸上试验,终于找到适合的颜色。
为何选择窗染花课程?“我们小时候过年一贴上窗染花,新春的气息一下子就蹿出来了。它是我童年记忆里的珍宝。”王淑红笑道。
在老年大学,王淑红不仅是窗染花课程的学生,还是剪纸课程的老师。上基础课的时候,王淑红也会帮助窗染花的老师进行剪纸部分的教学。“边学习边教课,我交到了许多朋友。”王淑红喜上眉梢,“我没上过大学,这下终于圆了梦想,还能学习传播非遗,感觉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一堂摄影课 光影之间定格爱与乡愁
位于西河阳村的龙口市老年大学摄影班的学员们在实际操作。柳明光 摄
夕阳西下,天边渐染。“咔嚓咔嚓”,老年大学学员孙宗玉眼睛紧贴相机,找准角度,按下快门。
在这座古村落,每一栋民居、每一棵花草、每一个角落,都是孙宗玉的拍摄素材。
“没退休时,就犹豫要不要学习摄影。后来,父母逐渐变老,我想通过摄影记录他们的变化。”刚退休不久,孙宗玉就报名老年大学摄影课程,她举起手里的相机,笑眯眯地说,“这是我送给自己的退休礼物。”
老年大学的摄影课程,应该怎么上?“不能像专业摄影课,上来讲构图等晦涩难懂的知识。”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柳明光是这堂摄影课的老师,“教会老人如何操作相机后,更多的是带着他们到实地操练,然后拿着老人们的作品讲解知识,他们会更感兴趣。”
在柳明光看来,西河阳村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村落,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是极佳的摄影采风基地,因此,也成为老年大学摄影课的实践点。
为了提升老人们的拍摄水平,柳明光还在课堂上设置了评选比赛。“别看都是一些退休的老人,求胜欲可强着呢!”孙宗玉说,有时候,一堂评选课能延时一两个小时,即使这样,大家还舍不得下课。
上了摄影课后,孙宗玉感觉收获满满。“不仅掌握摄影技巧,还学会发现美好。”如今,她还爱上旅游,走到哪里都要带着相机。一张张照片,定格了浓浓的爱意。“我母亲知道我学习摄影,天天催我回家拍照。”孙宗玉翻出电子相册,照片中的四季在变,父母渐老,但不变的是老人的笑脸,“看到他们的笑容,我的心里就很踏实、很温暖。”
一堂红色教育课 银龄力量激荡英雄赞歌
在这座古村里的老年大学,有这样一堂课,被大家称为“流动的红色教育课”。
“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退休干部张大琪是龙口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受老年大学邀请,来此担任红色教育课堂教师,在教授内容上,他曾犯过难,“给老人们讲红色故事,这堂课到底怎么上?”
“如果讲的是身边事呢?”身边人的一句话启发了他。
1942年,八路军山东纵队“钢八连”在黄县(今龙口市)丰仪店村与日军激战,53名战士牺牲,当地百姓将他们就地安葬,可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1956年,烈士移葬龙口烈士陵园后,立起了53座无名烈士墓碑。
“经过挖掘,我才发现,原来我们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么丰富。”在课堂上,张大琪讲述了53名无名烈士的故事,“用身边的英雄教育身边的人,更有说服力。”
在这堂课上,张大琪通过摄影展的方式进行授课,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由于常年在户外办展,好几张照片有了磨损的痕迹。“这些照片缺失的棱角,也见证着老人们上课的时光。”张大琪说。
在英灵山举办烈士摄影展,在教室排练抗日舞台剧……“课堂形式丰富多彩,学员们也听得认真。”在这所老年大学,老年人不再只是文化知识的接收者,更是传播者、守护者。张大琪说,“有的老人回到家后,还会给他们的孙辈讲起我们龙口的红色故事,有的老人还带着孩子来听。”
在西河阳村,流动红色教育课正在继续。“如果能让一个人感动,那他就可能再去感动另一个人,继而就是一群人。”张大琪挺了挺腰,“这正是这堂课的价值所在,也是古村老年大学的意义所在。”
余音
让更多乡村老年人老有所学
吴峰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研究及实践表明,老年人的学习参与程度与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密切相关,发展老年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老年教育服务的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老年大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能力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老年教育发展仍面临着资源不足、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老年大学如何进一步向乡村延伸,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
我国乡村面积广,老年人数量多,老年教育服务的需求大;但也应看到,乡村老年教育的开展仍面临一些实际挑战。例如,乡村地域广,村民居住地相对分散,这对老年人参与教育活动带来行动上的不便。此外,部分基层老年大学的教学内容与老年人需求的匹配性有待提升,有的送教下乡项目不能满足乡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需要完善现有老年教育服务体系,使乡村老年教育的供给能力、供给质量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更多乡村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创新机制,鼓励多元力量举办老年教育,为乡村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的教育服务。在一些地区,老年教育举办面临经费不足的现实困难,而乡村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整体相对较低,对此,可以加强政策支持,创造条件,鼓励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才返乡举办老年学校,开展公益性老年教育。在环境建设方面,可利用闲置乡村校舍等资源,作为开展老年教育的活动场所。
优化老年教育内容,更好满足乡村老年人的需要。乡村老年人的学习内容需要具有乡村本土特色,贴近他们的生活需要与生活语言。例如,有的老年大学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民俗、非遗文化,有的老年学校注重讲授种植知识,有的传授医学保健知识、举办适合老年人身体特征的康养运动课程等。
鼓励城乡老年教育协同发展,推动银龄教师下乡支教。支持鼓励城市老年学校与乡村老年学校结对帮扶,助力乡村老年教育发展,实现老年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针对乡村老年教育师资的不足,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推动退休教师、行业专家、能工巧匠等到乡村老年学校支教,提升乡村老年教育师资质量和教学服务水平。
此外,教育数字化手段能够创建灵活、丰富和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使一些受制于时间、费用、交通等障碍的老年人也能够获得学习机会,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目前,依托国家老年大学建设的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汇聚大量课程资源。未来,可以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开展老年教育,弥补线下老年教育资源的不足。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2.8 第7版
人民日报记者 李蕊 (王朔参与采写)
编辑:孟 扬 唐中科 曹怡晴 李祉瑶
出品:N°生活工作室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生活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