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水》

《理水》创作于1935年10月,后收录于鲁迅的历史小说合集《故事新编》,收录之前未公开发表。

不光《理水》,其实,整个《故事新编》都是鲁迅晚年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思想性和深刻性是无法比拟的。鲁迅完全将以前的思想都融入到了文章之中,使得这些故事读起来更加耐人寻味。



《理水》这篇小说以大禹治水为主线,进行改编的,虽然是改编的大禹治水,但是小说中大禹出场很晚,是在官吏们调研完之后才出场的,所以说鲁迅的这篇《理水》说的不是大禹治水,也不是真正再说治水,而是真正在批判人性、讽刺官吏。

其实,这篇小说讽刺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小说中最明显的形式主义就是治水的官吏们。朝廷本来委派他们去治水并下基层去调研,但是这些官吏去了基层后,根本没有去认真调研,而是游山玩水,并象征性的叫下面的人安排一个农民问了一些答是所非的问题。最后安排随行的文人写了一篇报告就交差了事。



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很明显的形式主义:脱离实际,务虚不务实,玩假大空,不干实事,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造假数字,走过场,搞声势,欺上瞒下。脱离民众,不去深入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意愿,不去认真关心民众的困难和疾苦。

除了如此之外,还有的官吏,颐指气使,官气十足,随意决策,乱发指令。高高在上,拒民众于千里之外,以官老爷自居。即使下去搞所谓调查研究,了解民情,也是前呼后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和普通民众搭不上话。即使答话也是走过程,最终民众需要解决的治水问题却得不到解决。



其实,在专制中,形式主义非常严重,泛滥成灾,形式主义最大的表现就是瞒上骗下,历史上的典型案例有很多。

比如“捏报”,明清实行粮价奏报制度,清代的地方官每隔10天要向朝廷奏报当地粮价,制度本身是很好的,但是信息来源无处可查,常出现奏报的粮价一年都不变。这种“捏报”还体现在人口、田亩的奏报上。



比如“捏灾”,这在清代很多官方文牍里都有记录。浙江、江苏、太湖一带相对富庶的地区,竟然是报灾频度最高的地区。因为“捏灾”可以两头讨好,一头可争取朝廷对本地区免税,官员省去了收税的麻烦,利于自己;一头可以讨好民间,百姓免税后收入增加。“捏灾”的结果虽是官民同乐,却坑了朝廷。

还比如“捏报民讼”。在清代,老百姓到县级官府衙门申诉,有一半以上的诉讼案件被直接打回。官府上半年开门收案,下半年关门处理案件。小案则一律退回乡间,由长老、乡绅介入解决。这是因为如果官员尽心处理每起诉讼,诉讼记录会进入吏部、户部档案,诉讼的数量则直接影响官员升迁,诉讼过多说明当地民风不佳,从而影响仕途。



不管是“捏报”“捏灾”,还是“捏报民讼”,其共同的规律就是官吏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个人投入最小化。应付上级,应付民间,从而自己得益,达到官吏个人、民间和上级的三维均衡。

那么,为什么专制社会中形式主义这么严重?根本原因在于专制。

为什么专制社会中形式主义严重泛滥?

形式主义背后的本质其实就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产生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推官僚主义。官僚主义背后就是“官本位”。“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



官本位不仅把官与民严格区分开来,而且还制定等级森严的官僚体系,强调以官为尊,官位越高,地位越尊。整个社会以官为贵,以民为贱;以官为荣,以民为耻;以上为尊,以下为卑,从各个方面极力维护官员的特权。

“官本位”本质在于长期专制。专制社会中权力高度垄断,垄断于君主。君主凌驾于一切法律和制度之上,权大于法,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约束和限制。君主通过自上而下层层任命官吏的方式完成权力的确定和行使,使得权力充满了垄断性、私有化、等级化、封闭化。



由于官吏权力来源于上级,而不是民众,所以导致官吏们“唯上不唯下”,不怕民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高兴,唯君主和上级马首是瞻,办事情、作决策不是问苍生,深入民众、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问而是挖空心思琢磨此事是否能够引起上级注意,是否能够让君主高兴,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劳民伤财,形式主义泛滥。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故事新编·理水》

邓钢.《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历史思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