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才

2025乙巳蛇年已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源流里,走亲访友、礼尚往来是春节习俗的必要之举。从现存史籍中可见,古人春节期间享用的零食并不贫乏,甚至于说花样繁多,别具一格。压岁果子便是古代春节零食中的一枝独秀。

何为压岁果子呢?《燕京岁时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将橘子、荔枝等果品置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讨喜。从此处来看,压岁果子是由橘子和荔枝组成的水果拼盘,取“橘”和“荔”的谐音,寓意大吉大利,平安顺遂。在宋代,压岁果子又称为“压岁盘”,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讲述,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用盘盒盛满果品相互馈赠,宫廷之中,官员也会向皇帝进呈精巧的果品盒,以此表达新年祝福。


古代受客观因素制约,能够在春节期间获取新鲜水果的条件相对有限。因此,压岁果子仅在少数上流阶层和富裕家庭中方能得见,对于普通庶民来说,春节招待客人的大众零食则是胶牙饧。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绘北宋都城汴梁市民置办年货的场景时说,近岁节,买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周密在《武林旧事》第三卷《岁晚节物》中也列出一堆年货清单,其中也有“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糁盆、百事吉、胶牙饧”的刻画。其中的百事吉和胶牙饧均是春节招待客人的必备零食。

从考证结果看,胶牙饧即是今天所说的麦芽糖,一般是用麦芽或者谷芽混同米类原料熬制而成的黏性软糖,属于典型的贺岁食品。早在唐代,白居易就曾留下一首《岁月家宴戏示弟侄等》的七言律诗,其中有言: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可见,有唐一朝,春节期间吃胶牙饧渐成习俗,并且招待客人时先吃胶牙饧后食春盘,即先上零食后奉主餐,此种待客方式已与现代社会的礼俗高度契合。


而古人春节零食中的百事吉则与压岁果子有相似之意,区别之处在于压岁果子是除夕之夜的专属零食,百事吉则为春节过后用以招待客人的必备品。组合形态一般是将柏枝、柿子和橘子摆放在盘中,并将柏枝折断,柿子和橘子依次掰开,寓意“百事吉”。

无论古代还是今天,糖始终是零食中的主角,也是生活中的常用之物,而且糖本身带有浓浓的甜味,具有甜美的意思。因此,以糖之名表达对来访客人的尊敬意愿,古今概莫能外。

古人在过年期间所食之糖主要为龙须糖。从工艺发展的脉络看,龙须糖主要用小麦粉和麦芽糖精制而成,外观洁白、细如龙须,具有色泽乳白、甘甜酥脆的特点。龙须糖最初称之为银丝糖,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演化史。明代正德皇帝游历民间时,发现此糖不仅入口即化,而且香甜绵密,于是下旨带回宫中,并取名为“龙须糖”。迨至清代,雍正皇帝在宴请文武百官时,见御厨制作龙须糖手法娴熟,宛若游龙凤舞,龙须糖开始名声大震。由于龙须糖丝细如龙须,寓意祥和富贵,因此成为新年之际招待客人的重要零食。

一岁一年,时时见喜。2025乙巳蛇年已经启程,不妨跟随古人的脚步,试着用压岁果子和百事吉迎接到访的客人,或许会收获一份别样的惊喜。

(本文作者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文史专栏作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