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是中国农历正月的第一个逢八日,又被称为“谷日节”“顺星节”。“谷日节”不难理解,女娲创造苍生时,在正月初八这天创造了谷子,因此,这天就是谷子的生日,理所当然就是“谷日节”。
那“顺星节”呢?它到底从何而起,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据一些民俗专家说,过去,在“顺星节”这一天,我国民间有祭拜顺星的习俗,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全家平平安安、顺顺当当。依旧只说了节日的表达形式,没有涉及到根本。
要了解“顺星节”,必须先了解顺星。其实在最早的时候,人们说的是“祭星”或“接星”,只不过在中国人的传统里,更喜欢“顺”,比如顺顺利利、顺顺当当、顺风顺水等,于是在后来的传承中,被“顺星”取代,究其本源,还是“祭星”“接星”。
这样就很好理解了,“顺星节”其实就是“接星节”或“祭星节”。那到底“接”(或“祭”)的是哪颗星?为什么要在正月初八这天“接”(或“祭”)星?
在道教信仰中,认为每年的正月初八为“诸星下界”之日,也就是说,初八这天,普天星斗下界,根据道教和星象学的说法,每个人的命运由流年星宿主宰。由此看,主宰命运的星宿,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守护星,说通俗一点,就是“运气”星。
所以,正月初八这天,我们要“接”(或“祭”)的星就是我们的“运气”星,寓意新的一年顺风顺水、一顺百顺。习俗也就因此形成,进而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每年正月初八),“顺星节”也就一代代传承下来。
我们的“运气”星是固定的吗?在道教的说法中,每个人的“运气”星每年都不一样,据说——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运气”星),一年的运气如何,完全掌握在这位值年星宿(“运气”星)手里。
说到底,“顺星”是一个仪式——祭祀星宿(也就是我们的“运气”星)。道家有言:正月初八晚间,待天上星斗出齐以后,各家各户都要举行一个的祭祀仪式,通过祭祀星君,最大可能地获得星君的垂佑。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正月初八日,黄昏之后,以纸蘸油,燃灯一百零八盏,焚香而祀之,谓之‘顺星’”。古籍的这段记载,完整地说明了祭祀方法。
祭星,主角是灯。很多人或许会认为这里的灯是灯笼,其实不是。祭星所用的灯,就如影视里的那种灯碗——一个小陶碗,里面盛满香油,至于灯花(灯灯芯),则用黄、白二色灯花纸搓捻而成。
最早的祭星,只有9盏灯碗,分别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罗侯和计都这九位流年星宿。9盏灯碗分散于家中各处,没有固定的摆放位置,名为“敬灯花”,但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处,必须摆放“金灯”(黄灯花),叫“散灯花儿”,意为“避除不祥”。
祭星时,家中不论尊卑长幼,必须全体都参加。尤其是本命年的人,当晚不得外出,必须守灯,直到灯火熄灭。祭祀时,由这肿长辈主持,燃烛上香,全家按尊卑长幼次序三叩首,肃立十分钟左右,待香烛将尽,再依次三叩首。
“顺星”习俗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顺星”习俗已被很多人忘却,但在有些地方,人们用舞灯、花灯、燃灯等形式代替灯碗贺星祈福。
今天又是正月初八,又到了“顺星节”,祝大家在这崭新的2025年,又顺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