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即将结束,春节收到的红包和政府补贴让不少学生有了购机预算,一波“学生手机”需求随之出现。与之相对的,市面上也出现了一波全新的学生手机品牌,其中有的还直接把广告打到了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学生用户密度高的平台。

对于其他手机品牌来说,直接和终端消费者对话是一个非常高效的交流方式。但这对学生手机品类却行不通,因为学生手机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市场特点:

买的人不用,用的人不买。

家长和孩子,需要不一样的「学生手机」

考虑到实际情况,大多数家长会在初中、高中阶段为孩子购置第一款手机。但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衣食住行中的每个环节都让手机成为现代生活中的必备品,也让学生在购买手机前就对手机有所接触、甚至是有所依赖。当然了,现代家长喜欢用手机“打发孩子”也是造成这个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

不过因最终负责选购的是家长自己,而不是学生(终端用户),因此家长在挑选时也不会考虑到(终端用户)学生的手机需求,只会凭空比照着自己想象中的需求选购手机。不同角色对用户需求的不同理解最终会在手机到手时发生碰撞,必然会引发学生手机的不满。



图片来源:京东

举个例子,对家长来说,学生手机的定义非常简单——能微信扫码、能定位、不能打游戏的手机。能微信扫码意味着手机可以保证最基本的沟通需求,也能用来扫码坐公交地铁;后台定位让家长可以快速找到自己孩子,不怕走丢。至于不能打游戏,相信大家都明白,这里也不多做解释。

实际情况是,学生对手机的需求远比家长设想的复杂。对学生群体而言,手机首先要足够小,毕竟越大的手机越难藏;手机续航必须足够长,因为校内充电资源有限,且充电时容易被老师发现。学生手机还要有“破解系统”和基本的游戏性能。

只有满足上述需求后,学生手机“才有资格”谈附加价值,比如相机、分辨率、AI功能。



图片来源:京东

这种偏离正常的手机需求也催生出了一系列“奇葩”学生手机,比如某些品牌为了让手机“好藏”,给手机配备3.0甚至是2.5英寸的袖珍屏幕,逼着学生把手机凑到面前看。二手交易平台上甚至有用LG Wing的方形小屏幕“魔改”小型手机,或用偏振片把屏幕伪装成饭卡的“伪装手机”,不惜牺牲用户体验来“防没收”。

归根结底,家长和学生对手机需求没有一样的认知。家长认为学生手机“能用”就行,但学生却将手机作为唯一的智能设备,通讯、生活与娱乐的需求都需要满足;家长认为手机能在餐厅扫码点餐就行,而学生却希望在等菜时打上两把王者。

这种对学生手机认知的冲突,让选购学生手机成为了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家长买起来费心,学生用着也不高兴。

到底有没有“老少咸宜”的学生手机?

话说回来,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家长和学生对学生手机的需求,不难发现,除了“打游戏”这个核心冲突外,双方对手机的大多数需求其实并不冲突。



图片来源:雷科技

简单归纳后,小雷认为,一款能“最大化”满足家长、学生需求的手机,在硬件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1. 有中端手机的硬件性能;
2. 容量在4500mAh以上的电池,轻度使用下五天一充,最好有快充;
3. 塑料机身和轻量化设计;
4. 主流手机的主摄(广角相机);
5. 护眼屏幕;
6. microSD卡拓展与OTG能力功能。

我们一项项来解释。

首先,我们必须放下“学生手机配置不需要太好”这个传统想法。一般来说,学校不建议家长在小学阶段给学生配备手机,而初高中阶段通常需要由两台手机覆盖,拆开来算一台手机理论上要用三年。想要保证这三年里手机能跟上主流使用场景,必须在一开始就避开入门手机。

我知道,一定有家长会觉得奇怪,大人一台手机轻轻松松用个三四年,为什么学生手机必须三年一换?这主要和手机的应用生态有关。入门手机的性能差距在第一年可能不会体现,但在持续使用两年后,其性能可能无法满足学校要求的新App了。

举个大家可能还有印象的例子:前几年流行用平板上网课时,不少学生家长突然发现自己的老iPad装不了腾讯会议或多邻国,只好仓促购买新iPad。



图片来源:iQOO

对电池和续航时间的要求非常好理解,对住校生来说,手机在学校充电是一个有些麻烦的事情,能减少充电次数和时间肯定会更好。再加上学生在上课时不用手机,4500mAh的电池在间歇轻度的情况下坚持一周(五天)不成问题。

轻量化的塑料机身可以有效控制整机重量,放在口袋里不会“拖着校服”,让手机更便携。除此之外,塑料机身可以控制整机的成本,同时也能让手机更耐摔——塑料机身吸能的特性不会像金属中框的手机那样,稍稍变形就把正反玻璃“挤破”。对于一款预期使用三年甚至是六年的手机来说,耐用性非常重要。

相机和屏幕无须多讲,但第六点我认为需要强调一下:手机是初中阶段学生“算力最强”的个人电子设备,大量学校下发或上网课的资料需要保存在本地。而在整机价格限制下,microSD是性价比最高的手机扩容策略。OTG功能更好解释,用手机读U盘对学生来说相当普遍。

担心学生玩游戏?堵不如疏

解决了学生家长对手机的大多数需求,接下来我们该聊聊学生手机的核心冲突了。

从学生家长的角度,学生手机最好是完全不能玩游戏。但根据小雷自己的经历与部分二手平台学生买家的分享,学生玩手游的问题,是无法用硬件(低配手机、老人机)的方式解决的。

说白了,手游王者荣耀的最低系统要求是iOS 12,目前二手市场上能运行iOS 12的主流选择有iPhone 8、X、XR,其中iPhone XR在二手平台上手机普遍在500元,Android平台的选择甚至更便宜。

如果学生真的“非玩不可”,即使家长只买按键手机,“网瘾少年”们总有办法凑齐500元买一台能玩游戏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会学生“什么时候可以玩,什么时候不该玩”。

换句话说,学生手机不应是“玩不了游戏”的手机,而是家长可以决定“什么时候能玩”的手机。



图片来源:雷科技

以小雷此前体验过的小度青禾学习手机为例,学生模式不仅可以给App运行设置时间锁,同时也限制了打开安装包的功能,可以防止学生在手机上私装游戏。此外家长可以在自己手机上小度App里,直接远程安装更新或者卸载小度青禾V20中的软件。

考虑到目前不少学生改玩微信里的小程序游戏,小度青禾V20还能从家长端对小程序进行管理,禁止特定小程序在特定时间运行;或者直接禁止手机运行所有小程序,只保留最基本的微信功能。

小度的家长管控还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功能:当小度青禾V20触发任何家长设置的限制时,学生可以直接在当前界面向家长App发送解锁申请,家长在收到通知后也可以直接在弹窗中授权解锁。



图片来源:雷科技

可以说,家长管控功能的出现,为学生与家长对学生手机需求的冲突带来了终极的、能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这也让“好的家长管控系统”,成为了一台合格的学生手机必须拥有的标志。

儿童手表是学生手机的最大竞品?

当然了,在聊学生手机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新兴的儿童手表品类。从市场竞争角度而言,儿童手表以“随身佩戴、功能单一”为核心卖点,在小学与低龄学生群体中抢占了不少需求,一度成为学生智能终端的首选。而小天才等手表自己的社群功能,也让儿童手表成为了小学生圈子的“入场券”。

对于不需要太多应用支持的孩子来说,儿童手表的易用性与安全性确实更为突出:一方面,家长能够随时掌握孩子的行踪,并通过相对简单的界面避免孩子沉迷娱乐;另一方面,手表形态便于老师和家长监督,难以私自安装游戏或App。



图片来源:小天才

但随着孩子逐渐进入初中、高中阶段,儿童手表的功能短板开始显现。课件回放、手机做题、作业提交等全新的需求需要更大屏幕与更丰富的应用生态支持,儿童手表的有限操作体验在这一阶段难以满足需求。

也正因如此,雷科技并不认为儿童手表会对学生手机的市场带来太大的冲击,毕竟两者应对的用户群体有明显的年龄分界线。只要儿童手表还不能愉快地“开黑”,学生手机就没有“下岗”的风险。不过话说回来,在2025年,大屏智能手表已经成为了行业趋势,部分二三线品牌也开始在儿童手表上搭载完整的Android系统,真想用手表玩游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能说,希望市场能加重对儿童、学生手机市场的重视,用正规化的方式彻底且“和平”解决学生与家长关于“游戏”的冲突。否则这场关于藏手机玩游戏的猫鼠游戏,只会一直持续下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