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瑞金医院门诊楼20楼,刚刚得空的血液科医生郑宇打开手机,进入了日喀则“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群”,就相关病例展开讨论研判。郑宇是上海市第四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这场跨越近5000公里的线上交流一直延续至今。前不久,由他和第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瑞金医院血液科医生卿恺以及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普布旺堆主编,首个藏汉对照科普读物《血液的故事》在西藏出版发行。随后,郑宇、卿恺携带新书重返日喀则,“刚下飞机,心跳加速的感觉还是那么熟悉。一年援藏路,一生雪域情,我们将继续为高原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从2015年起,“上海血液”连续十年接力支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不但让医院血液科从无到有,更为当地留下了一批高原血液病治疗经验和宝贵的人才队伍。作为“组团式”帮扶的见证者、受益者,普布旺堆再次迎来与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医生夏新新合作交流的机会。全新的组合定下共同的心愿:在日喀则市血液质控中心的基础上,向西藏自治区血液科质控中心的新目标迈进,在新起点携手续写雪域高原“血液的故事”。
科普的价值,改变的力量
去年年末,回到曾经工作过的高原,郑宇、卿恺的节奏是马不停蹄。他们前往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与医院同仁分享了《血液的故事》一书的创作历程和背后的意义,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在援藏期间所见所闻的关于贫血等血液疾病的真实案例,特别强调贫血对儿童和孕妇的影响,并表达了向更多人普及健康知识的愿望。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两位向师生们介绍了《血液的故事》一书,鼓励孩子们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进行体育锻炼,定期进行体检,以预防血液疾病的发生。
而他们下飞机后的首站,则是前往日喀则市儿童福利院二院开展赠书及科普活动。这里对于郑宇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他援藏时,儿童福利院是结对单位,一次考察成为萌发藏汉对照科普的源头之一。原来,平日的摸排中,贫血在高原儿童身上较为多发,但儿童福利院的体检报告中却鲜见贫血?他推测,原因很可能在于饮食等习惯相对社会家庭,更能多样化摄入均衡营养,而生活习惯的引导正是科普的价值所在。
“在雪域高原,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血液疾病成为影响当地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贫血与白细胞减少的诱因繁多,包括营养不良、缺铁、慢性疾病等。同时,高海拔使得人们更易受到寒冷与缺氧的困扰,而饮食结构单一、营养摄入不足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免疫系统和血液循环的问题。”卿恺表示,当地对血液病的知识知之甚少,一些妇女儿童即便出现一些头晕无力症状,也认为是高原反应的正常现象。有的儿童7-8岁了,身高仅一米,妇女贫血现象也十分普遍,血红蛋白浓度仅为50—60克/升,连正常水平的一半都没有达到。孕妇贫血,胎儿存活率就低,孩子容易得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
医学的种子,各界的支持
经过一番讨论,2023年9月,郑宇、卿恺决定将平时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真实的病例改编成十个小故事,以漫画的形式并配以汉藏双语,以便让藏族孩子也能更轻松地阅读。通过这些故事,孩子们可以大致了解到这些常见病症的原因、症状和预防方法,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血液的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漫画形式,结合浅显易懂的文字说明,向读者们介绍了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等在内的多种常见血液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知识。其内容既科学又通俗,旨在成为大众特别是高原地区居民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好帮手。
在出版发行的过程中,主创人员也收获了多方的大力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陈赛娟为本书作序,她希望将血液疾病的知识带给广大藏族同胞,同时也希望医学这颗“种子”能埋进藏族学生的心里,引导大家崇尚科学、健康的生活。瑞金医院血液科专家沈志祥、李军民、糜坚青纷纷给予鼓励和支持。与此同时,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也肯定了该书对于提升西藏群众健康水平所能发挥的作用,认为它不仅富有教育价值,而且能够极大地促进当地居民对血液疾病的认识与防控能力。
全新的起点,接续的奋斗
一本《血液的故事》已出版发行,更多“血液的故事”在雪域高原不断续写,
“2015年起,上海援藏医生连续十年支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不但让我们的血液科从无到有,现在更是有着一流的高原血液病治疗经验。”普布旺堆说,在一代代上海援藏医生的带动和培养下,他已经能独立开展绝大多数常见血液病治疗,成为科室里独当一面的专家。无论是开展穿刺检查,还是利用血细胞单采仪开展救治,都能手到擒来。
这十年的变化,正是“组团式”援藏“以院包科”成果的集中体现。
在沪藏携手助推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已具备基本治疗能力,并可以通过协作实现疑难杂症的治疗,还可以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探索疾病发展的规律。普布旺堆也继2023年参与Nature旗下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发文后,再次取得沪藏血液科研合作的重大成果—在援藏专家的带领下建立国内外最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数据库,并根据建立的数据库参与发表高质量SCI论文一篇(JCR分区 1区),创造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历史。
如今,“血液的故事”接力棒交到了第一人民医院夏新新的手中。他的心中已明确“四大抓手”:第一,发挥“以院包科”特色,充分利用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在急性白血病诊治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的优势,在日喀则地区开展急性白血病的规范化诊治,持续地“造血”提高高原地区医疗水平。第二,继续发挥高原特色病种方面的优势,对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持续积累临床数据发表红细胞单采治疗高红症的高质量文章,撰写高红症的专家共识或治疗指南;同时继续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及范围,普及营养性贫血相关知识,减少贫血的发生。第三,通过日喀则市血液科质控中心工作加强市县联动,双向互动,科普下乡,加强人民群众对高红症、贫血危害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提高县乡医疗机构对高原地区常见血液病的规范化诊治水平。第四,加强高原地区罕见病的诊治能力。
《血液的故事》主编团队介绍
郑宇,男,汉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上海市第四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大学毕业后,即在瑞金医院工作,于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工作。先后参编《恶性血液病》《恶性淋巴瘤》等著作。临床一线工作25年,主要从事常见血液病诊治工作,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数篇,其中SCI收录7篇,西藏自治区自然基金委项目一项。
卿恺,男,汉族,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上海市第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援藏期间,建立国内外最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数据库,并根据建立的数据库带领当地主任和2位徒弟发表高质量SCI论文一篇(JCR分区 1区),带领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血液科获得市级血液病质控中心。从事血液病临床工作十余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日喀则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理工大学“医工交叉”基金各一项,并担任上海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及多项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
普布旺堆,2000年毕业于西藏民族学院临床医学系,大学本科。现任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从事临床大内科工作20余年,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功底,熟练掌握大内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及治疗,长期参加各种大型保健工作,擅长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增多症、过敏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白血病等良恶性血液病的诊治,尤其是运用治疗性血细胞分离技术治疗各类红细胞增多症等。开拓性地在全球首次使用红细胞单采术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为慢性高原病的防控增添了一项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