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赵全堂 通讯员 王旭 唐旭 尚嘉鑫
2025年2月2日,大年初五,随着春节假期临近结束,全国铁路迎来返程客流高峰。今年39岁的赵宋,是郑州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的一名民警,在这返程客流如潮的关键节点,他又一次踏上了护航旅途。“10年、220多万公里”,始终坚守在条件最艰苦的进疆列车上。2月2日22时40分,T197/198次列车缓缓驶出郑州火车站。
T197/198次列车是国铁集团郑州局管内唯一一趟进疆特快列车,一路途经豫、陕、甘、青、疆5个省份,往返里程长达5966公里,来回一趟耗时5天4夜,乘车人员构成复杂,接报警情种类繁多,是郑州乘警支队工作环境最为艰苦的列车。
“行李架上是谁的水杯,往里放一点,小心掉下来砸到别人!”
列车发车后,赵宋从11号车厢出发,带领警组逐个车厢开展安全巡视,对列车车载监控、灭火器等设备进行检查。巡查中发现的行李摆放不牢、热水放置不稳等安全隐患,他都会第一时间对旅客进行提示。
“这个车有8节硬卧、1节软卧、5节硬座,定员1049人,节后返程客流比较大,从初三开始,来回都会超员,一直持续到四月份。”
说起列车情况,赵宋如数家珍。由于车厢内人多拥挤,他从硬座车厢“挤出来”时,已经满头是汗。
23时30分,历时40分钟的全车巡视结束后,赵宋又在列车餐车召集列车长、检车长、餐服长等列车工作人员召开“五位一体”工作会议,通报巡查情况,进行安全提醒。
“冬天天干物燥,餐车一定要注意防火......各车厢有什么问题第一时间发到志愿群,我们尽快赶到处理,辛苦大家了!”
开完短会,时间已接近零点,列车上的旅客纷纷洗漱休息,但对于赵宋警组来说,工作才刚刚开始。按照工作要求,在夜间,警组每两小时要对车厢巡视一遍,一趟行程连续五天四夜,虽然中间可以轮班休息,但常年昼夜颠倒的生活,无论对人的身体还是心理都是严峻的考验。可赵宋却觉得自己早已适应了这样的工作节奏。
2012年,初入警队的赵宋被分配到青海格尔木的一个车站派出所工作。“那时候条件艰苦,车站没有自来水,水车一周来车站一次,能灌满三罐水。每天只能用脸盆接一盆淡水,一天连吃带用就靠这一盆,冬天还得自己烧锅炉…… ”常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工作,不仅磨炼了赵宋的意志,更让他养成了坚韧、乐观的性格。
2016年年初,赵宋从青海回到了河南老家,调入郑州铁路公安局郑州公安处乘警支队工作。在征求意见时,他主动向领导申请值乘了条件最艰苦的进疆列车,从K175/176到T197/198,今年正好是他在进疆列车上工作的第10个年头,截至2025年2月,他已累计值乘列车行驶达220多万公里,能绕地球50多圈。
从务农“花妞”到“驴友”、“学生”,旅客诉求改变带来新挑战。
“这十年,我在这个车上也看到了祖国的快速发展。”回忆起这10年的工作经历,赵宋感触良多。
刚担任乘警时,他值乘的是K175/176次列车,旅客主要是河南去新疆摘棉花的农民工,被称为“花妞”。每年春运时,始发站一开车,大大小小的蛇皮袋、编织袋就能把车厢塞满,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东西,连地上都躺着人,车厢巡视时每一步都要小心,一不注意都可能踩到人。
“当时我们主要的任务是防范侵财犯罪,守好农民工的钱袋子,别让他们辛苦打工的血汗钱让贼偷了!”赵宋说。
而今随着时代发展,新疆农业实现了机械化采摘,不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人,加上旅游热的兴起,T197/198次列车的主要旅客也变成了进疆旅游的“驴友”和外出求学的学生,针对旅客财物的盗窃案件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旅途中各类小事引发的矛盾纠纷。
“这个车绝大多数旅客都是从始发站到终到站,车厢比较密闭,时间长了旅客心情就容易烦躁,经常会有旅客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矛盾。”据赵宋介绍,当前T197/198次列车发生最多的警情就是因争抢充电口引发的纠纷,其次是背包侧边水杯从行李架上掉下来砸到旅客引起的纠纷。
从打击犯罪分子的“执法者”,到调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旅客群众诉求的改变也对乘警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列车上的移动调解岗,1年调解矛盾纠纷51起,98%成功率是如何练成的?
2025年2月3日12时许,T197/198次列车缓缓驶向兰州站。就在这时,赵宋在志愿服务群内收到列车平安志愿者李明琪的消息,称10号车厢里有两名小伙子因为充电问题发生了口角。
为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赵宋立即带着见习民警陈浩赶赴现场,组织双方当事人来到“五特先锋调解岗”进行沟通调解,并请来列车长和检车长一同与两名旅客现场讲法律、说道理,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两名小伙子握手言和,车厢回归平静。
“能在车上把旅客的矛盾解决好,让大家安心乘车,顺利到达目的地,这就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初衷。” 赵宋感慨道。“不过处理旅客间的纠纷,时间非常关键。一旦错过了那几分钟的黄金时间,矛盾很可能就会升级。
为了能第一时间发现列车警情,避免矛盾升级,郑州乘警支队拿起了专群结合的“传家宝”,依靠群众工作,从旅客中发展列车平安志愿者,以赵宋所在的乌鲁木齐警组值乘的T197/198次列车为试点,探索建立了“列车移动调解岗”这一源头化解矛盾的新模式。即以值乘的党员警长为主,广泛吸收列车工作人员以及旅客群众中具有法律、心理等工作经验的志愿者组建列车矛盾调解团队,建立公安主导、车班配合、志愿者协助的纠纷化解新模式。
由于T197/8次是郑州铁路公安处辖区单次运行时间最长、跨越地区最广、条件最艰苦的一列进疆列车,因此担当列车值乘任务的一直是郑州乘警支队最能吃苦、最能战斗的警力,也造就了该列车值乘警组“五特先锋”(特别讲党性、特别讲团结、特别讲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党建品牌。这一“调解岗”也因此得名“五特先锋调解岗”。
目前,轮班值乘T197/198次列车的8个乘警组已经发展了240余名热心旅客化身车厢里的“移动哨兵”,大家通过“平安列车志愿者”微信群随时随地反映问题累计达120余件。警组调解矛盾纠纷52起,当场成功调解51起,成功率高达98%。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次次的用心倾听,而做好一名合格倾听者的前提是要真心融入群众。”
由于T197/198次列车的特殊性,车上维族旅客较多,语言不通就容易产生矛盾。为此,赵宋利用业余时间研读了十余本有关西北风土人情的书籍,就连维语他现在也能说上几句。“我现在都是半个西北人了。”他笑着展示手机里保存的维吾尔族谚语,“只有了解他们的‘巴扎’文化,调解时才能说到心坎上。”
暮色中,列车正穿越河西走廊。赵宋整理好警服准备开始夜间巡查:“做好群众工作没有捷径,就是要用脚步丈量每节车厢,用真心感受旅客需求。当我们真正成为旅客的‘自己人’,平安的根基就扎牢了。”
车窗外的灯火映照着车厢里的笑脸,一趟开往春天的列车,正载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驶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