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陶
戴季陶,初名良弼,后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原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1891年1月6日生于四川广汉。
1905年,戴季陶到日本留学;1908年,蒋介石到了日本。两人结识后、相见恨晚,于是结拜为兄弟、并租房共居。此间,蒋戴二人常到“黑龙社”与孙中山会晤。
日本的“黑龙社”表面上是个民间组织,但实际上带有半官方色彩。日本人利用这个组织放长线钓大鱼,具体说来就是拉拢中国革命青年,以便在中国革命成功后,日本能在中国谋得更大利益。
那个时期,出现大量中国人娶日本妻子的现象,中日青年恋爱成为时髦。津渊美智子是“黑龙社”精挑细选出来的美少女,蒋介石与戴季陶又正是翩翩少年、最难耐青春寂寞时。在“黑龙社”的安排下,戴季陶和蒋介石在孙中山处认识了美智子后,“双凤求凰”就上演了。
戴季陶年轻,多情浪漫、文采又好,不久后、就把津渊美智子追到了手。但戴季陶同时又觉得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不能让一个女人疏远了他和蒋介石的兄弟情义。于是,戴季陶慷慨礼让、与蒋介石同欢共好。
结果美智子珠胎暗结。尽管她是在和蒋介石相好时生下的孩子,但却是戴季陶的。就是这段说不清道不明的情事,让蒋纬国的身世扑朔迷离。
戴季陶
戴季陶
放下这段风流韵事不说,我们来说说戴季陶主义。正如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运用,是共产党的理论体系一样;戴季陶主义被认为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的应用,是中国国民党官方学说的主要理论依据。
不过,最初在五四运动后,戴季陶曾大力推宣传过马克思主义。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
1920年5月,戴季陶参加了由李大钊等倡导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主编了《星期评论》。该刊是和《新青年》齐名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就连陈望道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也是由《星期评论》相约的。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的,戴季陶参与了筹备活动。1920年、陈独秀到上海组建共产党小组(这是全国第一个共产党小组)时,戴季陶将自己租住的楼让出来给陈独秀一家住。
李立三在一次党史报告中甚至说:“中国党的发生是由六个人发起,陈独秀、戴季陶……”
在筹备共产主义小组时,戴季陶负责起草《中国共产党党纲》。党纲中有一条“共产党员不做资产阶级政府的官吏,不加入资产阶级的政治团体”……
有人说戴季陶未加入中共就是因为这一条;有人说,党成立时,戴季陶表示要忠于孙中山先生,不能成为共产党员。总之,是由于世界观的不同,戴季陶与共产主义最终分道扬镳了。
蒋介石与戴季陶
在中共一大召开的三年之后,戴季陶更成为国民党右派的旗帜性人物,扬言要把中国共产党人斩尽杀绝,绝不养虎贻患,成了彻头彻尾的反共高手。
他以“纯正三民主义”为名,抛出《接受总理遗教宣言》,以1925年5月的《民生哲学系统表》,1925年6、7月间的《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三本书一起,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号称“戴季陶主义”,集反共理论之大成。
台湾学者李云汉在《从容共到清党》评论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说:“此书一出,从上海到广州,反共的视线开始集中,反共的势力开始形成,各地孙文主义学会的成立及反共运动的酝酿,莫不受戴氏反共理论的影响。”
戴季陶主义是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因素,并由此导致了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一系列屠杀共产党的行动。
戴季陶晚年失宠于蒋介石,身体每况日下;1949年2月11日,于广东省政府广州东园招待所,服安眠药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