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强化降压目标备受关注。多项研究表明,将血压严格控制至更低水平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国际和国内指南逐渐认可强化降压策略。中国农村高血压控制项目(CRHCP)进一步证实了强化降压在全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专家简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孙英贤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
中国医科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内科学科带头人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高血压杂志》副主编
Asian Heart Journal主编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持续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负担。合理设定降压目标值是高血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针对高血压的降压目标值的设定经历了多次演变。早在20世纪60年代,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就已经显示,降低舒张压可以显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1988年,JNC4指南中首次提出降压目标包括收缩压水平为140/90 mmHg(1 mmHg=0.133 kPa)。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积累,如2002年Lewington S在Lancet发表的荟萃分析发现血压越高,心脑血管病死率翻倍增加,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血压最低阈值要低于115/75 mmHg。近年来,SPRINT研究则证实,相比于标准治疗,强化降压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随后,围绕降压目标又开展了几大研究。STEP研究明确了老年人群强化降压证据,证实强化降压治疗使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获益增加。SPS3研究证明强效降压治疗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是安全、有效的。这些研究为强化降压提供了证据,证明在特定人群中强化降压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CRHCP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强化降压研究,降压目标值设定在130/80 mmHg。研究结果证实了以非临床医师为主导的强化干预模式能够有效降低血压和减少心血管事件,且略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净获益增加,为推广强化降压策略提供了可靠的实施模式。
基于上述系列降压研究结果的陆续公布,国际指南也对降压目标的推荐发生了相应演变。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首次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血压控制目标下调为小于130/80 mmHg,这意味着强化降压时代的开启。相较于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的激进观点,2018年ESC指南建议将血压控制的第一目标值设定为小于140/90 mmHg,但对于能够耐受的患者,可以考虑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2024年ESC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管理指南建议将所有能够耐受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值控制在120~129/70~79 mmHg,对于那些无法耐受强化降压治疗的患者,指南建议放宽降压目标值,并遵循“尽可能低”的原则,在合理可行的范围内个性化调整降压目标。随后,我国也制定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建议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值为<130/80 mmHg。另外,在ESPRINT和BPROAD上两项刚刚发表的研究也同样支持这一改变。
综上,强化降压已经被广泛接受和认可,未来应在临床实践及社区防治中广泛推广应用,进一步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撰稿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孙英贤教授
编辑丨杨坤
审核丨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