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打压,同事欺负,你怎么应对?忍一时,处处受气;退一步,万丈深渊:越忍耐,越窝火,越受气!
别人欺负你,你会怎么做?
如果是同事拿捏你,你会反击吗?
如果是领导打压你,你又会如何应对?
比如说,领导对你明升暗降,剥夺你手中的重要权力,这种情况下,你该如何与领导相处呢?
再比如,你为同事求情,领导不仅不接受,不给你面子,甚至还要处罚你,面对这般状况,你又该如何面对?
可以说,很多人的选择就一个字:忍。
毕竟“小不忍则乱大谋”,学会忍耐,才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
可以说,“忍”字诀,确实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就拿司马迁来说,他因替好友李陵辩护,同时影射汉武帝用人不当,致使对匈奴作战失利,而李陵投降了匈奴也是被逼无奈,为李陵狡辩。
汉武帝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司马迁,对他施以宫刑。面对如此残酷的遭遇,司马迁选择了忍辱负重。
此后,他发愤图强,全力撰写《史记》,终于在55岁那年完成了这部巨著,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52万余字,透过这些文字,司马迁为我们讲述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一个个截然不同的人生。
从这些人的人生中,我们能看出,不同的人在不同事情上会做出不同选择。
就拿“忍”来说,我们都熟知的韩信,在其故乡,司马迁走访邻里,搜集到许多故事,其中就有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
当时,韩信在两个地痞流氓的逼迫下,从他们胯下爬过,这显然不是好汉的行为。
然而,韩信却选择无视他人的嘲笑与世人的评价,毅然选择了“忍”。
司马迁深入刻画了韩信的性格,也向我们揭示了为何历史选择韩信助力刘邦对抗项羽,最终建立西汉——因为韩信懂得“忍”,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
但是,善于忍耐的人,往往也有重大缺陷,那便是优柔寡断。
在跟刘邦相处中,韩信正是因为过于能忍、优柔寡断,所以处处处于下风。
比如,项羽攻打成皋,刘邦带着夏侯婴从逃走,却没有连夜直奔韩信的军营,而是在外面的客栈过了一晚上。第二天,不等天亮,刘邦直接假装是汉王的使者闯入军营,夺走了韩信的兵权。
这个时候的韩信,还在睡大觉,刘邦又毫不客气地教训了他一顿。
虽说韩信是刘邦的下属,可这支兵马从招募到训练,韩信都付出了诸多心血。
然而刘邦却毫不客气地直接将兵权拿走,随后给了韩信一个虚职,让他继续招兵买马去攻打齐国。
韩信好处没捞到,权力却变小了,军权更是被抢走。
面对刘邦这种近乎无赖的行径,韩信选择了忍耐。他既没有反击,也没有抗争,更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默默忍受。
同样,在灭掉项羽之后,刘邦带领军队返程,路过定陶时,径直进入韩信的大营,将韩信在齐国苦心打造的、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带走,只给韩信留下了少量兵力。
面对如此明目张胆的剥削与压榨,如此赤裸裸的夺权行为,韩信依旧选择了忍耐。
为什么要忍?为什么能忍?
在这一次次忍耐的背后,更多的是他的优柔寡断,是他缺乏果断翻脸的气魄与勇气。
你看,生活中那些能忍的人,他们固然有心机、能做事,但在面对压迫、剥削与霸凌时,往往会选择息事宁人,退一步海阔天空。
哪怕你将唾沫星子吐到他们脸上,他们也只是用嘴巴谴责你。而当你稍微给他们道个歉、赔个礼,再给点好处,他们便又跟你和好如初,因为他还没做好跟你翻脸的准备。
或许,在这类人心里,他们还想跟他人和睦相处,怕得罪人,甚至会这类人会一直忍耐下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便是性格决定命运。
善良、老实,不愿意惹事,或许有智谋、有城府,具备做事的能力。然而,他们存在一个重大的性格缺陷——优柔寡断,缺乏魄力与勇气,不敢与他人翻脸。
所以说,能忍、有城府、有心机,这是一个人成事的底层逻辑。
但是,这也常常会成为一个人在关键时刻失败的缘由,那就是优柔寡断。韩信的故事,可以说就告诉了我们这个流血的历史教训。
在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或许你我都是这样的人。
但是,我们要反思:到底什么时候该忍,什么时候不该忍?什么时候又该果断反击,什么果断该翻脸?
这就要求我们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守住自身利益和底线,方能做到不惹事、不怕事,成为一个有心机、有手腕、有手段,让别人不敢招惹的人。
你觉得是这样吗?
更多《资治通鉴》深度解读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你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
读史通谋略,有位又有为。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谋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