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怂鱼路亚不吃鱼,《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国水产,四川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广东男子钓到“变异罗非”

2024年12月9日,IP地址为广东的博主@怂鱼路亚不吃鱼发布了一则短视频,展示的是自己在广东某个小水沟钓到的“怪鱼”。据说这天他外出寻找钓点,意外在路边一个被杂草包围的小水沟中看到了一个游动的黑影,于是突然玩心起来了,想要甩上一竿,看看其中的黑影究竟是哪种鱼类。



视频的配文是:“小土豆软饵水沟可视路亚,看着鱼咬钩,好玩的!”这是在介绍自己的装备,可能是广告,但我们关注的主要是他钓上来的鱼。

视频中可以看到博主朝着小水沟甩了一竿,不知道是剪辑了等待的时间,装备合适还是水沟中的鱼嘴太馋了,没一会儿这鱼就咬钩了。也就几两重的小鱼,博主没有遛鱼的打算,一把就将鱼给提了出来!第一眼还以为是鲫鱼呢,毕竟这鱼的体色远看似乎是纯黑色的。



但当博主将鱼提到镜头前展示的时候,我们就能发现这确实就是罗非鱼的样貌。其几乎全身都是漆黑的,不过从背部到腹部体色一直在变淡,体侧是深灰色的,到了腹部就变成了灰白色的了;它的鱼鳍也是黑色的,不过鳍条是白色的;再看尾鳍上还密布着一些浅色斑点。感觉肯定是会被人当成观赏品种饲养的物种。



因为是黑色的,不少的网友马上想起了罗非鱼在一些地区的俗称“非洲鲫鱼”,并以此玩梗开起了玩笑,表示这才是正宗的非洲鲫鱼!还好我们国内没有像国外那么魔怔,政治正确风潮盛行,不然肯定要被骂说的种族歧视了。



有网友开始猜测是什么让这罗非鱼展示出这样的体色,挺多网友都怀疑这是黑化变异了的罗非鱼。有个网友的思路挺奇怪的,他居然觉得这条罗非鱼是在广东被冻得全身发黑,已经是快被冻死的了。



当然也有懂行的网友认出这条罗非鱼的真实身份,其实这是罗非鱼的正常品种,叫做莫桑比克罗非鱼,其实很常见,只是它们的体型很小,经济价值有些低,因此我们很少去吃,就搞得很少见似的。



关于罗非鱼

罗非鱼隶属于鲈形目丽鱼科,是一个包含多种类的群体。截至2024年,根据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的标准,罗非鱼属内已有37个被确认的有效物种记录。然而,若算上亚种,罗非鱼的总数则超过100种,更有观点指出全球范围内罗非鱼的品种可能多达600余个,它们主要归属于口孵罗非鱼属(Oreochromis)、切非鲫属(Coptodon)以及帚齿罗非鱼属(Sarotherodon)这三大类别。



在罗非鱼的众多品种中,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红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齐氏罗非鱼是最为常见的几种,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

例如,莫桑比克罗非鱼作为较早引入我国的品种,体型偏小,经济价值相对较低,但其繁殖能力却极为惊人。尼罗罗非鱼则以其快速的生长速度和较大的体型成为我国养殖罗非鱼的主要品种,占据了养殖总量的绝大部分。此外,尼罗罗非鱼与莫桑比克罗非鱼的杂交后代,因其独特的红色外观,而备受观赏鱼爱好者的青睐。奥利亚罗非鱼因其良好的耐寒性,常被用作杂交育种的亲本。而齐氏罗非鱼则以其强大的耐低温能力和广泛的扩散范围,对水生植被造成了严重破坏。



因为夸张的适应性和繁殖力,罗非鱼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入侵物种。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罗非鱼种类都被视为具有巨大危害的入侵物种。在我国,只有齐氏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被由国家林草局、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共同列入了《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罗非鱼的繁殖速度极快,一年能产卵多达4至6次,每次产卵数量在1000至1500颗之间。更为独特的是,雌鱼会采取口孵的方式保护幼鱼,从而大大提高了幼鱼的存活率。这一特性使得罗非鱼在自然水域中能够迅速占据优势地位,挤压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同时,罗非鱼还是杂食性鱼类,会争夺本土鱼类的食物资源,导致本土鱼类数量大幅减少,甚至面临灭绝的风险。



此外,罗非鱼的大量繁殖还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降低水质的透明度,从而破坏水域的生态平衡。随着罗非鱼抗寒能力的不断增强,它们已经从南方水域逐渐向北扩散,甚至在长江的一些支流中也发现了它们的踪迹。这进一步表明罗非鱼的适应能力正在持续增强,未来可能会对更广泛的水域构成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罗非鱼的数量,当前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严格管控罗非鱼的养殖和放生行为,防止其进入自然水域。同时,还需要利用定向杀灭技术清除自然水域中的罗非鱼种群,以恢复本土生态的平衡。此外,提高公众对外来物种入侵危害的认识也至关重要,只有避免非科学的放生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罗非鱼等外来物种对本土生态系统的威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