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泥鳅哥,河北渔业,生命与环境资源,水生生物学报。

把泥鳅养成锦鲤

2025年1月25日,IP地址为重庆的博主@泥鳅哥发布了一则短视频,展示的是自己引以为傲的一只泥鳅,听博主的ID就知道他养泥鳅肯定是有一手的。果然这则视频发布后,引发了热烈的关注,很多媒体都制作相关的视频报道。

视频中可以看到一只相当肥硕的鱼靠在鱼缸的边缘休息,第一眼还以为是什么锦鲤的新品种,因为这个体型真的跟锦鲤似的,胖得肚子都鼓出去了,整条鱼完全是梭形的。



但随着这条胖鱼开始移动,我们就能发现其体色相当暗淡,整体是暗褐色的,背部有些深色斑点,实在是不像是观赏鱼品种;而且它的眼睛很小,位于头部两侧;体表光滑,隐约覆盖有细小的鳞片;背鳍短小,位于身体后部,胸鳍和腹鳍较小,臀鳍较长,尾鳍呈圆形;吻部还有5对向前竖起的胡须。





这分明就是一只泥鳅啊!好家伙!养得胖成这样,对我来说真的第一次见。这泥鳅体长估摸接近20厘米了,不知道有没有一斤,但再保守都肯定是超过半斤了。



如此体型很难不让人惊叹,不少人都将这条泥鳅跟各种印象中胖乎乎的动物联系起来,比如海豹、海狗和猪等等。



也有网友表达了很经典的评论:“要化龙了!”本来也就是开玩笑说着玩的,但没想到下面居然有两个非常正经的网友回复了,甚至有个广东网友还来帮我们介绍设定,说是这样的泥鳅没有念佛修行是不能化龙的,民间称为泥鳅就是坠龙。属实是有些难绷了。



当然也有网友看到博主将泥鳅养得这么大非常羡慕,在评论区请教博主是养的。



博主能将泥鳅养这么肥美是自己的本事,但不得不提的是,这跟泥鳅本身的品种也有关系。如果最常见的那些泥鳅,真养成这样基本上不可能的,因为那些泥鳅体型较小,硬件是有上限的。

博主养的这泥鳅是大鳞副泥鳅,是体型较大的一个泥鳅品种。

大鳞副泥鳅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是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副泥鳅属(Paramisgurnus)的物种。在我国民间有台湾泥鳅、大泥鳅、红泥鳅等俗称。



大鳞副泥鳅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实际上它是我国的原生物种,其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包括嘉陵江、岷江、浙江、辽河、黄河、黑龙江等水系。跟普通的泥鳅一样,它们喜欢栖息于湖泊、池塘、稻田及水沟等浅水水域,最好是底泥较深的那些区域。

虽然分布广泛,但它们本身种群数量并不多,被大量捕捞的情况不多。在某地地区它们是有作为经济物种进行养殖的,但一般就被当成是泥鳅卖了,几乎只卖给餐饮店,在店内被处理后看起来就是普通泥鳅。所以大鳞副泥鳅认知度的不太高。



大鳞副泥鳅的体型近似圆筒状,略带侧扁,尾部显得扁而薄,其体长普遍在10至20厘米之间,部分个体甚至能超过30厘米。其头部相对短小,口部位于下方,形状如同马蹄,且下唇的正中央存在一个细微的缺口。在触须方面,它拥有五对触须,具体包括一对吻须、两对上颌须以及两对下颌须。其体鳞相较于普通泥鳅更为宽大且厚实,这些鳞片被巧妙地隐藏在皮肤之下。从体色来看,其背部及体侧上半部分呈现出灰褐色,而腹部则是黄白色。体侧还散布着一些不规则的黑色或褐色斑点。在尾柄处,皮褶棱十分发达,与尾鳍紧密相连,而尾鳍的形状则是圆形的。此外,背鳍、臀鳍以及尾鳍上都点缀着黑色的小斑点。



大鳞副泥鳅是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及腐殖质等等。



它们拥有一些难以置信的超能力,首先就是其独特的呼吸方式。除了传统的鳃呼吸外,大鳞副泥鳅还能通过皮肤,甚至是肠道进行呼吸,因此它们可以适应低氧环境。另外,大鳞副泥鳅的侧线明显,从头部延伸至尾鳍基部,能感知水流的变化和轻微振动,这是它们逃避猎食者的重要依仗。

经济价值一般

大鳞副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含量达20.7%,脂肪2.8%,富含钙、磷、铁等矿物质。而且它们的个头非常大,按理来说应该是非常热门的养殖品种才对吧?



确实大鳞副泥鳅在很多地区都被视为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我国许多省份开始了人工养殖生产。但还算是比较新的养殖品种,产量很小,因此经济价值不大。而且它们本身因为水质污染,天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目前已被视为一种需要保护的鱼类资源。

不过人类为了赚钱总有很多思路,有些人会专门去培育大鳞副泥鳅的黄化变异个体,这些金色的个体配合其巨大体型,拥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往往单只就能卖出上千元的天价。



总的来说,大鳞副泥鳅是一种拥有经济潜力的淡水鱼类,虽然现在还不太知名,但随着这类“大泥鳅”的新闻越来越多,想必是能慢慢打出名声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