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亲家

王雪凌

  俞小华嫁给小耿后,一直和小耿的父母在一起生活。

  两人的父亲以前都在县城的工厂工作,老耿在工厂干财务,老俞在车间是技术员,做的一手好钳工活儿。

  哥俩是同乡同村同龄,老耿生年头占了哥,老俞长年尾做了弟。早年由于工厂改制,他俩都在50岁的时候被“一刀切”,回家休养了。回家后,因家庭情况不一样,他们不同的想法做法,今天的生活境遇大不相同。

  先说老俞,是个急脾气,也是个闲不住的人,扔下镢头拿起锨,丢了条帚是扫把。回家后,马上在附近找了一家个体加工厂,干起了老本行,从此以后,俞师傅骑着小摩托风里雨里,早出晚归,又干了十年。

  俞师傅在工厂带了几个徒弟,徒弟独当一面后,加上年龄也大了,从工厂回家后,变成了老俞。恰逢儿子承包了二十几亩地,那时候家里还没有农机,就养了两头牛下田帮干活。老俞大热天去地里割草,伺候牲口,晚上住牛棚陪伴老牛,牛棚的条件可想而知,村里人都说他比老农民还辛苦。

  再说老耿,他是个慢性子,在厂里坐办公室缺少锻炼,身体有点弱,不像老俞那般强壮。从工厂回家后,天天锻炼身体,每天一大早去爬山,一般年轻人用半小时爬上的山,老耿从一个钟头慢慢再到50分钟、40分钟、30分钟,速度大大提高,身体也结实了。村里路越修越平坦,老耿买了山地车,到处骑行锻炼,车前头放着水杯,脖子上挂着毛巾,头上还戴着墨镜。后来又从退休金里拿出一笔钱来,买了电脑,在家玩股票买基金,一直到现在。

  刚回家那几年,小耿妈还拿他和亲家老俞相比,埋怨他不出去找份工,他有会计师证,找工作更容易些。老耿总是呵呵笑着,也不解释。小耿妈看着说不动他,就由他去罢了。老耿的手机从老人机早换成了智能机,跟着儿子学,弄不明白的就记在小本子上,一旦学会就把方法步骤也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差不多年轻人常用的他也都学会了。

  他用电脑炒股,喜欢网上购物,练习书法拉起二胡,忙忙碌碌,今天参加这个演出,明天参加那个笔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也显得格外年轻。十一国庆节县老干部活动中心举办书画展,老耿的作品入展了,他头一天就理发修面,一大早就打上领带穿好西装蹬上皮鞋坐上公交车,到县城参加开幕式。老耿年轻时经常生病,说晕就晕,这天天锻炼地几十年没住过院。

  老俞原来身体底子好,很少生病,不抽烟,少量喝个小酒,却在72岁那年突患脑梗,虽然及时送到医院,大病一场,行动不便后,精神劲头更是明显弱了许多。他用的是老年机,小华一直说给他换个智能机,老俞说在地里干活用不着,晚上老牛吃草的声音就是音乐,不再需要别的,打打电话听个音儿就行了。他不会上网,更不会网购,生性要强的老俞不想出去见人,天天坐电视机前看各种戏曲节目,其实大多数时间是在电视机前打瞌睡。

  老耿来了,老哥俩又见面了,从当年参加工作时青春年少朗眉星目转眼华发满头鸡皮鹤颜,老哥俩手紧紧握在一起,眼里都含着泪花。老耿说:“兄弟呀,从明天开始,你别老呆在家里了,到咱村委新建的乡里中心去看看,想看书有书,想下棋有棋,想唠嗑就唠嗑,想听戏就听戏,人多热闹,说说笑笑心情也好,心情好了,病就会减轻,身体就慢慢好了!”老俞说:“不去,老丢人!”

  老耿说:“兄弟,人吃五谷杂粮,谁还没有个头疼脑热,有啥丢人?你不为自己,也得为孩子们想想呀!咱把身体养好了,不拖累儿女,他们才好有精力干事创业呀!再说咱的退休金年年涨,你不想多领几年退休金呀?!”

  第二天,太阳那么晴朗,老耿早早地就在村乡里中心门口等着,不停地往老俞家的方向看,老俞慢慢走来了,越走越近,灿烂的阳光照耀着他,满是皱纹的脸上笑着,像是一朵盛开的菊花……



  作者简介:
王雪凌,笔名花解语,毕业于郑州大学,曾编著《范仲淹家风家训小故事》《花解语文集》等,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