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做过家长的人,大部分都经历过“家访”。老师到家里坐坐,和大人孩子聊一聊,对于促进“家校合作”,确实有一些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之前被推崇的“家访”,却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
近日,上海很多中小学的班主任,趁着开学前的日子,准备家访。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很多家长不但不欢迎老师上门,还找了各种理由拒绝家访。
浙江有位家长,也在网上搞了一个“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投票。结果和上海的遭遇大同小异,大部分家长,都不喜欢老师上门家访。
家访,还有没有必要继续?为什么这么多家长不喜欢家访?咱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02
第一,沟通的方式,可选性变多了。
老师一旦被安排了“家访”任务,一个班按30个学生算,一个学生家待30分钟(遇到热情的家长,一个小时也聊不完)。
再算上路上往返的时间,整个班级的人走完,起码要一周左右。
到家坐坐,面对面交流,有时候确实比电话沟通有效。但是,大部分的家访,老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都在紧赶慢赶。
刚到家,客套话说几句后,家长想问的话,还没说出口,老师就起身准备下一家了。家访的质量和效果,并不如意。
以前,没有电话、手机等线上渠道,老师想熟悉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只能亲自到学生家里。
如今,打个电话,发个信息,通个视频,就能解决问题。如果还特意让老师走出来,去学生家里坐坐,太浪费时间和精力。
03
第二,家长也有自己的隐私、工作和生活节奏
知道老师要来家里,每个家长都要准备准备。就算老师不吃也不喝,但该有的礼节还是要有的。
家里必须来一场大扫除,桌上必须要摆上瓜果饮料,还有专门留出人陪老师。
可大部分家访时间,都安排在家长上班期间。为了孩子,请个假不是大事,但难免会遇到一些推脱不了的工作、会议等。
老师一个电话要来家访,家长起码要准备两天,工作和生活节奏都要被打乱。
现在很多家长不喜欢老师上门,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容易暴露家庭隐私。比如,有的夫妻离异,有的家庭居住条件一般等。
这些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家长之所以选择保护个人隐私,说句实话,就是有些老师太喜欢“见人下菜碟”。
日常管理中,不看孩子的成绩,不看孩子的品行,过多关注孩子的家庭背景。
区别对待学生的现象,真不是少数。不得已,为了保护孩子,很多家长不愿意让老师来家里。
04
第三,为了完成任务而家访
不管时代如何变,家校合作永远都是支撑教育的一座桥梁。家访,也是促进家校合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很多家长反感“家访”,因为有些学校把“家访”做成了一种形式。
有的学校,甚至对老师家访时穿的衣服颜色、去的时间、聊的内容都做了严格要求。
难怪有家长吐槽:现在的家访,早已不是以前的家访,就是为了拍照片做推送。老师和家长都不愿意拍,但没得选择,只能硬着头皮上。
还有的学校,除了给老师布置任务,还要求家长写回访感言。
这样的家访,除了给公众号上增加一篇推文,实在没多大意义。
05
很多孩子在学校一个样,在家里又一个样。想从根上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必须要家校合力,才能事半功倍。
直接取消家访,并不现实。我觉得应该看情况而定,让“家访”的方式灵活起来。
不要做太多的条条框框,不要为了摆拍去家访,尊重家长和老师的意愿,选择适合彼此的家访方式。
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只要沟通到位了,目的达到了,就是最有效的家访。
有些形式主义,是要改改了!
如果,家访的性质没变,我猜大部分家长也不会这么排斥。
如果,每一次家访,都能做到像张桂梅老师那样,用心、真心地和家长孩子沟通,我猜也不会有家长反对。
有温度的家访,才是家长想要的效果。也只有在那样的情形下,家访才有意义。
否则,就别增添老师和家长的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