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这座让人念念不忘的城市,被我们叫作家乡。原本家乡在心里有着完整且清晰的印记,可是在时光长河中荡着荡着,当现实翻天覆地后,心中的印记也随之褪了颜色,模糊了边界,只剩下一两处特殊的标志物,在奋力支撑着回忆。这些标志物像北京的天安门、像巴黎埃菲尔铁塔、像纽约自由女神像,即便最简单的形态,但凡想起也足可联想起故乡的许多尚存的或消失的细节。

然而对于一些体量较大的城市,在共有的标志物之外,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往往还会将一些区域性的、对自身有着更多影响的建筑物认作地标(含桥梁、烟囱、企业、市场、雕塑等),烙印在内心深处。这些“次一级”的地标建筑代表着小区域的历史文化,甚至直接成为地名,并相互联络,共同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核,诸如吉林市牛马行的菜楼子,东市场的圈楼、临近松花江大铁桥的旱江桥等等。

其实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建筑物出现的时间差异,对一座城市而言,地标建筑可能会发生改变。例如根据官方发布消息,摇橹人塑像是吉林市的市标,而在历史上,天主教堂、十里长堤、吉林大桥、北山揽辔桥等建筑物也曾被当作代表吉林市的地标建筑物,即便是如今,究竟哪座建筑更能代表吉林市,民间仍存有不同的声音,毕竟长期生活在江北新吉林的居民和长期生活在江畔洄水湾子的居民,对城市文化的看法肯定存在差异。

就我个人的人生轨迹而言,对昌邑区的熟悉程度就远高于龙潭区。东方电影院、东大泡子、朝中、南货场、松江电影院、铁路文化宫、延安街桥洞子、松江二厅、南北楼、话剧团、八角楼、医学院、南北楼、电业局、东关宾馆等等都在我的心中具有区域性地标建筑的地位。提到这些建筑,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出或清晰、或模糊的街景印记。

在近年的文旅发展大潮中,许多旅游景点都提供特殊的纪念印章,供游客盖章打卡留念,此活动现已推演出“城市盖章活动”,许多标志鲜明的地标建筑被绘制成简笔画,附着在形式各异的印章之上。以昌邑区为例,在2024年9月举行的“昌盛大东,邑兴江城——昌邑区史展”活动中,就曾推出单色、套色等多款打卡印章,文庙、机器局、火车站、圈楼等当代和历史建筑跃然印章纹样之中,受到观展人群的热烈追捧。

想来非但市、区,甚至街道社区也有必要提炼地域历史文化精华,借地标建筑为特殊的精神纽带,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借以升华成为域内百姓的文化自信,进而借文旅活动推动经济发展。

当代的吉林市主城区有多个区划,每个区划又有着多个历史形成的社区,对小区域的地标建筑,您还有哪些观点和回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留言讨论。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网名易林学馆)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