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微信公众号

封面上这位举着虾的大叔

名叫段云岭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曾经,他作为工程结构专家

参与三峡工程

天津供水工程等项目

负责结构计算与安全监测

临近退休,他转换赛道

在机缘巧合下扎根宁夏乡村

研发的陆基海水养殖系统

技术水平全国领先

从“辛苦养了三个月

最后只捞一盘虾”

到实现对虾亩产1500公斤

这位跨界养虾的清华教授

全凭心里一个执拗的念头

“清华的形象

不是写文章写出来的

是靠实干干出来的!”

“在沉闷的氛围中

我们就着闷酒,把虾煮着吃了”

1994年

段云岭在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

土木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

当年回国后来到清华大学

在土木工程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随后在清华任教

讲授弹性力学与有限元相关课程

多年来

他主攻分布式渗流监测系统研究

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

智能水库相关技术等方向

是结构工程和水处理方面的专家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6项

软件著作权3项

国际发明展览会

“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

大型地下储库技术省部级一等奖


段云岭(右)在某地下储库现场勘察

然而,临近退休

这位清华老教授遇到了新课题

宁夏银川贺兰县常信乡

四十里店村的养殖户

引进了鲜嫩可口的南美对虾饲养

但南美对虾的成活率低

尾水处理难等问题

使养殖户频频犯难,心生退意

于是,当地政府联系上

在水处理方面

经验丰富的段云岭

“起初以为只是养虾的尾水处理

让各项指标达标就行”

可一系列程序下来

养殖虾所得收益

还不够水处理的电费

段云岭坦言

一开始,他“低估了这事的难度”

“清华的学科交叉涉及领域很多

但还没有水产养殖方面”

段云岭决定开展水产养殖相关研究

从头学习有关南美对虾的知识

他带领课题组踏入全新的研究领域

在当地成功建立了

清华大学设施水产养殖

综合试验平台


段云岭在贺兰县

宁夏水产养殖面积达50万亩

坑塘养虾的亩产几百斤

而设施养虾亩产可达上千公斤

段云岭便向当地负责人提议

“换成小型设施养殖水面

循环利用水资源

保障水质,提高亩产”

段云岭意识到

必须对养殖水进行深度处理

他们查阅了近10年

关于水质处理的研究文献

按照其中流程正式启动养虾实践

可惜“第一次就失控了”

经过3个月的辛勤养殖

原本预计能捞出50多公斤的鲜虾

却只捞出了一盘

“在沉闷的氛围中

我们就着闷酒,把虾煮着吃了”

段云岭心里盘算着对策


段云岭制作设备

“这么多年,我们做的东西

市面上没有现成的”

在实际养殖中,段云岭发现

影响水质的关键因素

是一种水产养殖技术:生物絮团

生物絮团由细菌、藻类、原生动物

和其他有机物混合而成

为虾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

同时能够调节水中碳、氮含量

净化水体

但虾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

会附着在生物絮团上

致使絮团疯长,影响水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课题组开始了长达3年的试验

他们制作了过滤膜等设备

但应用效果不甚理想

投入产出比更是未达预期


段云岭查看水循环系统

“这个领域我相对陌生

但既然已经深入其中

轻易放弃实在可惜”

段云岭决心

要在微生物领域“走一遭”

经过多次失败

课题组终于找到了

能“吃掉”多余物质的菌种

段云岭提出

将硝化菌与养殖池内

多类微生物“嫁接”

最终成功营造出

一个适宜养虾的水环境


2019年和2024年虾重对比

“这么多年,我们做的东西

市面上没有现成的”

段云岭课题组见招拆招

在实践中拆解复杂难题

从2019年只捞出3公斤虾

每只约重37克

到2024年亩产1500公斤

每只约重64克

6年时间

清华团队在水资源短缺的村庄

开拓出一片

适宜南美对虾生长的“汪洋”

让当地养虾农户增加了收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段云岭团队

还开展一系列培训和教学

为当地培养了专业化渔业人才

“我们设计了一个现代化工厂

在密封空间中

建立全自动化养殖系统

未来将实现无人值守的全年生产”

段云岭教授的跨界实践

感动了许多人

老教授吃过“虾就闷酒”

也不轻言放弃的乐观

也让评论区网友纷纷点赞



致敬每一位

常怀报国之心的科研人员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综合清华大学 作者:李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