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思政课地位更加凸显,思政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大思政课”格局基本形成。但在高中教育教学实践中,仍有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思想认识不够高、目标预设不明晰、资源整合不到位等情况,影响着“大思政课”的教育效果。优化、具体化目标设计,以目标统筹教育教学资源,是充分发挥“大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基础。
关注国家战略目标,把准“为谁培养人”大方向。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大思政课”无论内容怎么安排,首先要聚焦“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政治方向,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观大局、谋大势,始终把牢学生的思想政治关。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态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教育引导学生在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时坚定“四个自信”,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照时代发展目标,明确“需要什么人”大要求。回应时代所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大思政课”的基本目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广大学生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思政课教师应当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教育引导学生认清时代发展所需,与时代同频共振。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内容支撑,以历史演进、理论发展和实践逻辑为依托,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发展的思想认同,从内心深处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聚焦核心素养目标,明确“培养什么人”大使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大思政课”的关键目标。教师要学会化无形于有形,不断优化目标设计。一要提炼“大概念”,提升学生思维力。如果说传统小课堂是一桶水,那么“大思政课”就是要给学生一根水管、一片水源,教会学生在自然生态中习得“水性”。在教会学生掌握教材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后,帮助学生以学科视野观察社会,把所学知识带入社会大熔炉,进一步锻铸淬火、化识为智,形成深度认同和理性的学科思维。二要聚焦“大问题”,激发学生奋斗志向。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审视、分析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三要开展“大实践”,提高学生参与度。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
着眼学业质量目标,明确“怎样培养人”大担当。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教学,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是上好“大思政课”的具体目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高中思政课的学业质量水平分为4个等级。对于全体学生而言,首先要达到前三级目标,帮助其学业水平达标,教学资源选取只需要抓住主干知识,聚焦时政热点,帮助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正确“三观”,明确政策法规,通晓政治、经济、文化常识,争做守法合格公民。对于选择思想政治学科作为高考科目的学生,则须深耕4本必修和3本选择性必修教材,教学目标设定必须凸显“一核四层四翼”要求,融通教材和社会大资源,让学生担当社会生活“主角”,多在开放型问题中历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使学生明白大道理、增长大见识、启迪大智慧。
(作者系陕西省宝鸡中学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08日 第04版
作者:陈治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