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倒春寒有没有,就看正月十一”:今日正月十一与今春回暖早晚的关系探究》

在中国传统的气象经验中,流传着“倒春寒有没有,就看正月十一”这样的说法。这种说法虽然是民间长期观察总结的结果,但我们需要从科学和传统两个角度来分析,以探讨今春回暖是否会晚以及是否会出现倒春寒。



一、传统观念中的正月十一与倒春寒及回暖的关系

1. 正月十一的传统气象预兆

○ 在传统观念里,正月十一被视为一个对春季气候具有特殊预示意义的日子。如果正月十一这天天气寒冷,例如出现低温、降雪或者持续的阴天,按照民间说法,这可能预示着春季将会出现倒春寒,并且回暖可能会较晚。

○ 这种观念源于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观察。古人认为,新年伊始的天气状况往往是整个季节气候的一种预兆。正月十一处于冬末春初的过渡阶段,此时的天气如果寒冷异常,就像是冬季的寒冷气息在这个关键节点上的“坚守”,可能暗示着后续春季的气候也不会那么顺利地转暖,冷空气可能会在春季再次来袭,从而形成倒春寒。

○ 相反,如果正月十一这天天气温暖,阳光明媚,民间则倾向于认为春季回暖会较早,而且出现倒春寒的可能性较小。温暖的正月十一被看作是阳气回升顺利的标志,预示着春季的温暖气息将逐渐占据主导,寒冷的势力难以在春季重新抬头。



2. 传统说法的地域差异与文化传承

○ 然而,这种基于正月十一的气象预兆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在北方地区,由于冬季寒冷且漫长,正月十一的天气状况对春季气候的预示可能更为显著。

○ 例如,在华北地区,正月十一如果仍然寒冷,当地农民可能会更加担心倒春寒对冬小麦返青和春播作物的影响。而在南方地区,尽管冬季相对温和,但正月十一的天气同样受到关注。在一些山区或者靠近江河湖海的地方,传统说法可能会与当地的地形、水域等因素相结合。比如,在江南水乡,如果正月十一寒冷且伴有大风,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倒春寒对春蚕养殖和油菜生长的潜在威胁,这种说法通过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二、现代科学视角下的分析

1. 大气环流因素

○ 从现代气象学的角度来看,大气环流对春季气候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在正月十一前后,大气环流呈现出有利于冷空气持续南下或者冷空气在某一地区盘踞的态势,那么这可能与传统说法中的寒冷正月十一相呼应,并且确实增加了倒春寒发生的可能性,也预示着春季回暖可能会较晚。

○ 例如,当西伯利亚高压在正月十一时仍然很强劲,它会不断地将冷空气向南推送,使得气温难以快速回升。这种冷空气的活动模式可能会持续到春季,导致春季出现倒春寒。相反,如果正月十一时大气环流开始向暖湿气流北上的模式转变,如副热带高压开始增强并向北移动,这将有利于气温升高,减少倒春寒的发生概率,预示着春季回暖会较早。



2. 海洋温度与海 - 气相互作用

○ 海洋温度的变化及其与大气的相互作用也是影响春季气候的重要因素。如果在正月十一时,海洋表面温度出现异常,例如太平洋赤道海域的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相关的温度异常。

○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海水温度升高,这会引发大气环流的改变,使得正月十一所在地区可能出现较为温暖的天气,并且降低倒春寒的发生可能性,预示着春季回暖较早。而在拉尼娜现象下,海水温度降低,可能导致大气环流有利于冷空气活动,正月十一可能寒冷,增加倒春寒的风险,春季回暖也可能较晚。

3. 冰雪覆盖与地表反照率

○ 正月十一时的冰雪覆盖情况也会影响春季气候。在高纬度地区或者高山地区,如果正月十一还有大量的冰雪覆盖,高的地表反照率会反射大量的太阳辐射,使得地面吸收的热量减少。



○ 这不仅会使当地正月十一的天气寒冷,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气候。持续的冰雪覆盖可能会使冷空气在局部地区积聚,增加倒春寒的可能性,并且延缓春季回暖的进程。随着冰雪的融化,大量的冷湿空气释放到大气中,也可能对春季气候造成不稳定的影响。

《从气象学角度分析“倒春寒有没有,就看正月十一”的合理性》

“倒春寒有没有,就看正月十一”这一传统说法虽然源自民间经验,但从气象学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能发现其中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不过也有其局限性。

一、大气环流的关联性

1. 冬季环流的延续与转变

○ 在气象学中,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关键因素。正月十一处于冬末春初的过渡时期,此时大气环流的状态对于春季气候有着重要的预示作用。如果在正月十一前后,大气环流仍然呈现出冬季的典型特征,例如,西伯利亚高压仍然较强,冷空气持续南下的路径和频率没有明显改变。



○ 这意味着冬季的寒冷势力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冷空气的频繁活动可能会延伸到春季,增加倒春寒发生的可能性。从长期的气象观测数据来看,当冬季环流模式在正月十一时没有出现向春季模式转变的迹象时,后续春季出现倒春寒的概率相对较高。

○ 相反,如果正月十一时大气环流开始出现调整,如中高纬度的西风带开始波动,冷空气的活动范围和强度有所减弱,暖湿气流有向北推进的趋势,这表明春季气候模式可能会较早建立,倒春寒发生的可能性降低。

2. 大气遥相关现象

○ 大气中存在着遥相关现象,即某一地区的大气环流异常会与其他遥远地区的气候产生关联。例如,在正月十一时,太平洋 - 北美遥相关(PNA)模式或欧亚遥相关(EU)模式的状态可能会影响到当地的天气。

○ 如果PNA模式处于正位相,可能会导致北美洲西部的高压异常,进而影响到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这种影响可能会使正月十一的天气寒冷或者温暖,从而对春季是否出现倒春寒产生影响。同样,EU模式的不同位相也会通过调节欧亚大陆的大气环流,影响正月十一的天气状况以及春季的气候趋势。



二、海洋因素的影响

1. 海温异常与气候反馈

○ 海洋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面温度的异常对大气环流和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在正月十一时,海洋存在海温异常现象,如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相关的海温变化。

○ 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海温升高,这会引发大气环流的一系列调整。暖水区域上方的大气对流增强,导致沃克环流减弱,进而影响全球的大气环流格局。这种变化可能会使正月十一的天气状况发生改变,例如使某些地区气温升高。而且,厄尔尼诺事件往往与春季倒春寒发生频率的降低有关,因为它有利于暖湿气流的活动,抑制冷空气的爆发。

○ 相反,拉尼娜事件下,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温降低,大气环流调整为有利于冷空气活动的模式。在正月十一时,可能会出现寒冷的天气,并且增加了春季倒春寒发生的可能性,因为拉尼娜事件会促使冷空气频繁南下。

2. 海洋对大气的热力和动力作用

○ 海洋对大气有热力和动力两种作用。从热力角度看,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热量储存库,在正月十一时,如果海洋向大气释放的热量较多,会使当地气温升高,这可能预示着春季回暖较早,倒春寒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 从动力角度看,海洋表面的风应力、洋流等会影响大气的运动。例如,黑潮暖流等强洋流的变化会影响其流经区域的大气环流。如果正月十一时,洋流的热力和动力作用有利于暖空气的输送,那么这对于春季气候向温暖方向发展是有利的,反之则可能增加倒春寒的风险。

三、陆地表面状况的作用

1. 积雪覆盖与地表反照率

○ 在正月十一时,陆地表面的积雪覆盖情况是一个重要因素。积雪具有较高的地表反照率,会反射大量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吸收的热量。

○ 如果正月十一时,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积雪,这不仅会使当地天气寒冷,而且随着春季气温的回升,积雪的融化会吸收大量热量,导致近地面气温难以快速上升,增加了倒春寒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积雪融化后的冷湿空气会影响大气的稳定度,为冷空气的再次南下创造条件。



2. 土壤湿度与热量交换

○ 土壤湿度也会影响陆地表面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