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城市如何走出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子?

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街道是一个常住居民达到20万人的“民生大街”,辖区内老人、小孩众多,中青年的工作也比较繁忙,谁来做好老人的养老、儿童的帮扶工作?

为解决在城市化进程中因发展带来的各类民生问题,九龙街道自2013年起引入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工作机构29家、发展培育本土社会组织8家。为了对辖区内近300个社会组织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指导,2019年4月,九龙街道成立九龙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工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培育了“九龙社工”这一全国终身学习品牌。


为了将“九龙社工”品牌持续培育、发扬光大,九龙街道积极寻求本土化的解决道路,2013年依靠财政资金设立“居民自治金”,2020年依靠企业、个人捐款建立“社区公益服务基金”,并在此基础上,于2023年5月成立九龙街道慈善公益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慈善公益中心),同时发起成立了社区阳光基金,即“龙基金”。通过整合资金、公开募捐、财政支持、阵地开发等多种方式,截至目前募集到可用资金800余万元,实现了基金从财政资助型1.0版本到综合运作型3.0版本的迭代升级。“龙基金”主要以“居民自治金”“金点子”“益起来·创未来”三大品牌,以项目大赛的方式落地实施、服务群众,逐步形成了“九龙社工+龙基金”双品牌可持续的融合发展之路。

那么“龙基金”的钱从何而来?又该在哪些情况下使用?

为此,九龙街道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用“五支部队”助力基层治理,“五化管理”让“九龙社工+龙基金”充满活力,将“九龙社工+龙基金”这个双品牌打造成为重庆乃至全国的社会工作运营品牌。


一台关乎性命的呼吸机

2023年,九龙街道马王社区计生特殊家庭的张贵光(化名)突然病情发作,引起了社区、街道的高度关注,九龙坡区计生协会、九龙街道、马王社区及时伸出援手,帮忙垫付医药费。

张贵光当时67岁,由于患有慢阻肺、肺源性心脏病等慢性病,每天需要吸氧,2022年曾因病入院治疗,十个月后,他面临着出院后没地方去的问题。

原来,张贵光当时居住在朋友的公租房里,朋友去世后,公租房被回收。

而张贵光原先居住在马王社区马王5村,2019年2月儿子因病过世,同年6月,他又与妻子离婚。离婚后,房子判给前妻,前妻将房屋出租,张贵光便没了去处。

社区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主动联系了老人的前妻、哥哥和妹妹,但各方均表示不愿意管他。

急事急办!了解到情况后,九龙街道和社区一起协商,决定社区帮忙申请临时救助金1000元,由社区垫支给张贵光老人,先解决其吃饭问题;再由社区给老人做沟通工作,帮助办理低保,并联系养老院。

为了尽快解决问题,街道和社区各自认领了任务。社区联系养老院解决其居住问题,街道社事办办理低保解决养老院生活问题。

2023年8月31日,街道、社区一起,把张贵光从医院接到养老院。9月2日,老人突发疾病,要进ICU抢救,治疗费用又成新问题。

这时候,街道又伸出援手帮助老人解决燃眉之急。“经街道协调,老人先在ICU接受治疗,3天后转入普通病房。之后,社区帮忙找了护工全天照顾。”九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尹生回忆,由于需长期吸氧,张贵光老人需要一台呼吸机,而靠他本人,根本没办法解决这一难题。

于是,其户籍所在社区向街道“龙基金”申请,购买一台价值3290元的医用吸氧机,免费提供给老人使用,发挥“龙基金”的兜底功能。

如何判断“龙基金”的钱该怎么用?

尹生告诉记者,“龙基金”的使用尊重捐赠者意愿,尊重社区居民的权利,此外,“龙基金”的使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并定期向社会公开基金的管理情况,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基金的使用进行审计,结果供社会公众监督。


“五支部队”保障基层治理形成可循环的闭环

在“龙基金”这个概念出现以前,传统的社会工作项目一直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每年会预算一定经费采购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以保障机构的运转。不过,久而久之,这样的服务就存在“生命力不足”的情况。

“在财政比较吃紧的情况下,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还能继续运作吗?”有了这样的思考,九龙街道开始探寻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从人的来源来看,就需要培养一支可持续发展的队伍。

尹生告诉记者,一方面,九龙街道采取外部引入,与西南大学、重庆城市管理学院、深圳市南山区社会组织创新苑等联手共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基地,邀请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聘请专家定期到九龙社工中心开展培训指导,帮助基层社会工作队伍强化专业素质。


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主题,双月开展一次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提升沙龙,社工中心人员和社区社会工作室围绕方案制定、活动策划、组织实施等方面,轮流上台进行路演,提升社会工作实操能力。

除此之外,还实行社区工作者到社工中心“理论培训+案例实操+导师帮带”分层培养,促进社区工作者能力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型,着力打造“全科式”基层治理人才队伍。通过轮岗实训,手把手传帮带社区工作者,推动他们成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372人,街道超过89%的社区工作者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围绕“服务更多人,温暖一座城”主题,实施“一居一特色、一社一品牌”计划,每年定期开展居民自治金项目交流会、“金点子”征集、公益创投大赛、“五社联动”等,其中“五社联动”治理经验获民政部肯定。

如今,“九龙社工”的本土社会工作者已经成为服务群众的主力,形成了前方有人收集民意、正面有人做好服务、资源源源不断输入、后续有人接班、服务不愁物资的社会工作服务闭环,由于本土社会工作就扎根在社区,服务起群众来很少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深受百姓喜爱。

在发展壮大“九龙社工”的基础上,九龙街道坚决贯彻落实区委“1167”总体发展思路,以“东西一体化、全域现代化”大美九龙坡建设为总抓手,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实践赋能,统筹街道资金、资产、资源,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从孵化“治理细胞”到培养“治理人才”到搭配“治理团队”,再到组建侦察、作战、支援、后备、保障“五支部队”,初步探索形成具有九龙街道辨识度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第一个是“侦察部队”。组建以“议事代表”为先导的“侦察部队”,瞄准基层治理的主攻方向。议事代表负责收集民情和意见,以便为基层治理、社会工作服务等提供帮助。“我们通过这些收集的内容,确定政府服务主攻目标和方向。”尹生说。

第二个是“作战部队”。组建以“九龙社工”为主力的“作战部队”,打好基层治理的正面战斗。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提供专业的服务,为群众解决问题。


第三个是“支援部队”。组建以“志愿服务者”为辅助的“支援部队”,壮大基层治理的有生力量。他们在志愿服务和工作上,支援部队起到辅助作用。只要对公益事业感兴趣的爱心人士和企业,都可以加入进来。

第四个是“后备部队”。组建以“实训学员”为补充的“后备部队”,注入基层治理的新鲜血液。尹生认为,基层治理也是一场可持续的“战争”,必须要有新生的力量加入,成为后备力量,才能确保社会工作长期开展。

第五个是“保障部队”。组建以“龙基金”为支撑的后勤保障部队,保障基层治理的要素投入。从慈善公益文化价值的本身出发,精准把握慈善公益服务的对象,回归到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通过整合资金、阵地开发、公开募捐等方式募集慈善公益资金,也就是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五化管理”让“九龙社工+龙基金”充满活力

有了人,有了钱,又该怎么用呢?

今年1月9日,位于九龙街道马王四村慈善公益便民停车场正式营业。

据了解,这个停车场的前身由于历史原因,是一片闲置地。因长期无人管理,不仅影响周边环境,还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经多方不懈努力与社区积极探索,后来,这里被建成一个有19个停车位的慈善公益停车场。

尹生告诉记者,这个停车场就是由“龙基金”全额出资修建而成,费用由爱心企业和热心人士捐赠。“它体现了便民、利民、惠民的属性,这个停车场的收费价格不超过周边停车场的市场价,是公益性质的。”

值得一提的是,停车场的营收,除了基本的养人成本和日常维护费用外,多余的钱又将汇入“龙基金”,为今后的慈善公益事业“蓄水”做好准备。

对于这一模式,尹生将其称之为“五化”管理,正因为有了“五化”管理,才让“九龙社工+龙基金”变得充满活力。

“五化”是在党建引领下实现的。

首先是统筹调度“集约化”。街道党工委非常重视,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最大支持。配备最优秀、最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经费全额保障实报实销,提供专门工作场地、车辆等。

人才培育“本土化”。以街道和社区工作者为主、购买服务为辅开展工作,以“中心+站+室”三级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都能享受到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

工作开展“体系化”。九龙社工和“龙基金”两支部队各自形成一套工作体系,两者又相互交融,通过社工中心和慈善公益中心一体化运行,将具体工作通过“居民自治金”“金点子”“益起来·创未来”三大品牌项目予以实施落地。

数字赋能“智慧化”。对工作流程、项目设计、捐赠管理、专项服务等实施全过程数字化赋能,提高工作效率、防范廉政风险。


基础保障“多元化”。从原来单靠财政投入或者企业募捐迭代到多种方式并举的“综合运作型”3.0版本,在实现收支平衡的基础上逐步壮大“龙基金”资金池。

“五化”的保障,让“九龙社工+龙基金”充满活力。

记者手记>>

“九龙社工+龙基金”的九龙坡探索

在采访中,九龙街道社区事务中心负责人庄华敏的手机短信响了起来,辖区内一家咖啡馆向“龙基金”打了50元。

作为“龙基金”账户的管理者,这个春节,庄华敏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

很多商户在顾客消费以后,都会向“龙基金”进行捐款。

庄华敏告诉记者,九龙街道与九龙商会代表签订消费捐合作协议,标志着九龙街道慈善公益基金“龙基金”消费捐启动,九龙街道爱心基金池“扩容”。

简单来说,“消费捐”就是顾客在签约商家消费一次,就为九龙街道龙基金公益项目捐赠善款。


截至目前,已经签约“消费捐”的商家达到112家,今年,这个数字还会继续扩大。

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弘扬慈善公益文化,构建良好的慈善公益氛围,近年来,九龙街道开启了探索,专门成立了“龙基金”,梳理了13种筹款方式,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置换服务、爱心商家捐助、线上筹款项目等方式,鼓励市民和企业积极探索慈善捐赠新模式,营造浓厚的慈善公益氛围,同时加强社区造血功能。

各种形式为“龙基金”造血,九龙坡区九龙街道也探索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九龙社工+龙基金”有辨识度的双品牌融合可持续发展之路。

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