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埔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依托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不断探索文化传承发展改革举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文脉与群众生活和谐相融、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
眼前忙碌着茶叶制作的人是大埔西岩乌龙茶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赖法卫,他从事西岩乌龙茶制作、加工和销售已经快40年了。作为传承人,他累计为大埔茶农开展茶叶制作加工技术培训260多场次,共培训了8300多人,致力于帮助茶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同时,在保持传统技艺纯正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提升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大埔西岩乌龙茶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赖法卫:我们老祖先留下来的技艺,传承是根本,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去创新,创新才是我们今后发展的动力。然后把我们创新的技术和传统技艺相结合,把技艺结合完美之后,我们每年都要开办几场培训,再传授给我们广大茶农,让大家做出来的乌龙茶具有现在清、香、甘、滑、醇的特点,让我们的茶叶在世界各地备受人民关注和喜爱。】
梅菜扣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相传,这道菜起源于广东梅州地区。谢书鸿作为梅菜扣肉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从发现市场空缺走入这个行业,从原材料出发,每一步都严格把控质量关。作为传承人,他对生产梅菜扣肉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规划。
【梅菜扣肉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谢书鸿:梅菜扣肉是我们家乡很有特色的产品,市面上暂时没有企业在做,所以我就想把家乡这个好东西做出来,把它发扬出去。市场订单主要是珠三角那边比较多,从做梅菜到梅菜扣肉我们做了十几年,后续我们要把产品和产业更完善地发展,把这个传承人称号申请下来是必须经过的。首先是把自身的产品品牌定位先做好,多参加一些展会,多宣传一下我们当地的美食,有特点的东西。再后续的话我们还是想把梅菜扣肉产业从田里面种植,再到初级加工,再结合我们现有的深加工,把整个产业链完善起来。】
据悉,大埔目前已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项,省级保护名录7项,市级保护名录12项,县级保护名录60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0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5人,市级17人,县级67人。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非遗保护绝不是单方面坚守,而是要坚持守正创新。近年来,县文广旅体局多措并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式和丰富载体,让非遗融入现代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助力每一个传承人探索适宜的发展道路,不断培养新生力量。
【县文化馆馆长 饶建玲:我们坚持贯彻非遗保护“抢救第一,保护为主,传承发展,合理利用”的工作方针,开展了多项行之有效的重要工作:比如建立大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积极开展非遗巡回展览、展演、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农村等活动,挖掘培养后继人才;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级展示和比赛,扩大非遗影响力;借助数字媒体强化网络宣传;打造“非遗+旅游+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模式,以非遗促进旅游发展。】
如何继续做好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活化利用、创新发展,使非遗走近群众,服务群众、带动经济?这是一个长久的思考命题。县文广旅体局将在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发展道路,让其成为增自信、润民心、聚合力、促发展的宝贵资源。
【县文化馆馆长 饶建玲:加强濒危项目的保护力度,定期开展非遗知识培训,着力培养一批代表性传承人及青壮年后继人才。鼓励传统文艺节目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和演出,扩大非遗影响力,塑造我县非遗品牌。探索与优秀企业建立合作联盟,搭建“非遗+”等新业态模式,将非遗融入创业创新平台,提升非遗产品品质,实现非遗产业的创新发展。】
来源:大埔县融媒体中心